9月25日消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都有自己具体而微的利益诉求,身处公共空间,要求他人做出自认为正确、恰当的选择,乃至牺牲时,自己首先得学会换位思考
近日,河北保定的一位老人乘公交车时,因认为大学生乘客没给自己让座,而“公交司机不管”,便与同行的一名妇女站在马路中央用身体拦住公交车,后在警方调解下收场。
这一事件的具体细节还有待进一步调查,但事情闹到这种地步,以及“就这么耗着,谁也
别想走”的“豪言壮语”,着实让人深思。近年来,因为让座起争执,甚至发生肢体冲突的新闻,并不少见。为什么一个看起来小之又小、人人当为的自觉行动,总
会激起当事双方的情绪,甚至演变为暴打、斗殴等冲突?个中原因,值得深思。
按理,买同一张票,乘同一辆车,大家拥有同样的入座权利。但老幼病残孕属于需要照顾
的乘客,为他们设置专座,保证这部分人的优先权,体现了一个社会的优良风尚,也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很多时候,不少老人、病人、孕妇对于上车后没人让座
有意见,主要原因就在于一些人“霸占”了爱心专座还浑不自知。一方被说难免脸上挂不住,一方有时得理不饶人,蹦几句拱火的话,各方的怒气很容易瞬间引爆,
结果既伤了和气,又伤了身体。
帮助别人勿吝啬,举手之劳见美德,让座体现的是一个人的道德涵养和文明程度,偶尔靠
引导,主要靠自觉。简单地认为刷了卡买了票,就可以不让座,或认为让座是其他人的事,与自己无关,折射的是冷漠与偏狭。谁都有变老的那一天,谁都有需要援
手的时候,不管坐在哪个位置,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有需要的人让个座,是常识,更是共识。
当然,生活是复杂的,把“让座”放到具体的生活语境来考量,有时并没那么简单。如果
不加辨析,也会有“误伤”。电影《搜索》中,女主角叶蓝秋因被查出癌症,心情坏到极点,拒绝在公交车上给老大爷让座。被媒体片面报道后,网友不假思索地群
起而攻之,却鲜有人关心她为何如此。现实中,类似情形其实就在身边:学生书包太沉,学习太累;上班族忙了一天,实在不想再站……想一想别人的苦处,再想想
自己也有可能身缠难言之隐,是不是应该多一点理解与体谅?
有人说,道德首先是自律,然后才是他律。每个人都有具体而微的利益诉求,身处公共空
间,要求他人做出自认为正确、恰当的选择,乃至牺牲时,自己首先得学会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公交车上,一方多一点为人着想的主动,一方多一
句真诚礼貌的感谢,学会用沟通来消除误解,用宽容来弥补疏忽,处在狭小空间的人们,就能够实现良好的人际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