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伍佰目录 » 站长资讯 » 教育考试 » 教育资讯 » 文章详细

这里的科学充满了色彩和温度

来源:网络转载 浏览:131次 时间:2022-11-22

10月31日至11月6日,来自五湖四海的30余名高校记者齐聚巍峨的山脚下、广东东莞松山湖畔,参加由松山湖管委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东莞团市委联合举办的2022年全国高校传媒精英训练营(二期)。在这美丽的风景中,青年学生们实地参观了科学仪器、大平台、高校、大企业,领略了松山湖科学城“新城市、工业齐飞,科技同景”的魅力,对“科学”有了新的认识。

“全国重量级”在这里落地生根,提升了大湾区的创新水平;一流的科研平台在这里锐意创新,打破科技和产业“两张皮”;龙头企业在这里枝繁叶茂,一次次从无到有再到壮大,创造新纪录.

坚持科技自立的松山湖,正凭借“一张蓝图干到底”的韧劲,让创新创业者的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作为特训营的学员,30多位高校记者也深深体会到,“科学”不是冷冰冰的黑白和“高大上”的专业设施,而是一种声音、一种颜色、一种温度、一种形状,每时每刻都触手可及,一砖一瓦。

科学有声音

易云是声学领域的专家。他曾经在许多荒芜的夜晚坐在湾区声学实验室,闭上眼睛与自己相处,听着呼吸和心跳的声音。

作为中科院声学所东莞电声产业基地3354中科声学副总经理,易云介绍,湾区声学实验室是东莞声学产业双创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拥有松山湖乃至大湾区整体性能指标领先的5个声学专业实验室。其中,最大的半消声(截止频率50Hz)实验室看似空无一人,实则深藏玄机。

“半消声实验室模拟了一片广袤无垠的荒野。由于安装了阻抗层渐变的吸声材料模块,不仅可以隔绝外界声音,还可以通过周围的墙壁和屋顶吸收大部分进入的声能,50Hz以上的声音反射率小于1%。”易云说,在这里,除非声波碰到地面,否则你的每一声喊叫都不会有反射的回声。目前作为松山湖地区领先的半消声实验室,未来可为湾区众多涉及新能源智能汽车的高科技企业提供理想的声学专业检测服务。

与“空”的半消声实验室相比,全消声实验室更能带来视觉冲击。房间的内表面布满了呈三角形柱状的吸音楔子,这些楔子似乎是从上下左右前后六个平面“生长”出来的。“完全消声实验室是一个理想的自由声场,模拟一个完全悬浮、无障碍的三维自由空间。”据易云介绍,这种结构还可以更有效地吸收波长更长的低频声音,通常可用于不同消费电子产品音频性能的声学检测,以及各种机电设备和部件的噪声指示器。

“声学不是一门冰冷的学科,它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他说,无论是大教堂的唱诗班,还是赛博青年的可穿戴设备,都蕴含着奇妙的声学知识。未来,实验室将致力于服务各类声学材料和基础器件、汽车声学和智能驾驶舱声场控制,以及各类电声配件和电子产品的音频特性和音质专业测试,为推动东莞声电产业发展,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科学有颜色

古语有云,物以类聚。虽然微小如中子,但也能帮助人类探索微观世界,在材料科学与技术、物理、化学化工、生命科学等重要领域“大显身手”。

散裂中子源是为人们打开微观世界大门的钥匙。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曾说,“散裂中子源就像一台‘超级显微镜’,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理想探头。”况且,它就像一个奇妙的万花筒3354,既能观察微观多样的世界,又色彩斑斓,充满人性。

在中国散裂中子源靶站的谱仪大厅里,入口五彩缤纷,错落有致,宛如糖果色的智慧城堡,就连工作人员的红色安全帽也变得可爱起来……特训营期间,中科院高能所东关研究部副研究员许桔平带领大家一起探索谱仪之美。她介绍,为了在视觉上区分每台光谱仪,有计划地对大厅内光谱仪的外观进行了彩绘和涂鸦。而她所在的多物理谱仪就是充满活力的亮蓝色。

彩色屏在分光计的制造中有重要的用途。当天马行空的色彩想象与科学仪器融为一体时,研究者们在这里不仅探索了科学认知的边界,也诠释了不同的科学美。

科学有温度

“当场就有一种偶像化的感觉!”

在参观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期间,潘佐建抓住机会“潜入”超净实验室,观察半导体材料的生长情况。特训营的学员隔着玻璃看到自己熟悉的伙伴打扮成“小蓝人”。

璃在另一侧认真工作,直呼惊喜又感动。

  潘祚坚是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在读博士研究生,也是本期特训营中的一名学员,目前正在研究院开展科研工作。目前,他所在的团队正努力攻克第三代半导体micro-LED显示应用的技术难关。他说,这里为他开展红光micro-LED外延实验提供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走访期间,学员们看到实验室的色调十分单一,也了解到科研工作往往需要重复成千上万次后才能有所进展。为此,大家对同龄的潘祚坚提出了疑问:面对日复一日的科研生活,是否会感到枯燥乏味?

  “对我而言,在实验室里度过的时光,都是充实而有价值的。每一次参数调整看起来是在做重复劳动,实际上却可能让半导体材料的性能实现突破,我觉得这很有趣,也很有意义。”潘祚坚坚定地回答。

  正因热爱,所以身处看似冰冷的实验室里,心中也会涌起一股暖流。就像潘祚坚与橡胶手套“拥抱”的那一幕,“小蓝人”跟科学拥个满怀的样子,很温暖。

  科学有形状

  连绵的山丘低岰中,浓绿色的荔枝林包裹着一座兼具岭南建筑风格与现代设计理念的科学园区——这便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

  在这里,多边形的建筑因势而建、错落有致;“鲁珀特之泪”静躺在展厅中,等待人们一睹它的美妙与奇特;在围了一圈又一圈的人群中央,一片光亮的非晶合金“跳”入试管里的深蓝色“海洋”,展示着一分钟内就能净化污水的本领。

  接着,一场勾连人类文明材料体系过去、现在、未来的“科研咖啡”讲座拉开序幕。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第三代半导体团队副研究员袁冶来到现场,从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出发,讲述了人类现代科技文明的基石——半导体的发展历程。

  他说:“人类在声光电热磁这五种材料的基本功能特性中选择了电,所以围绕着半导体的发展就成为必然。”如今,以第三代半导体为代表的高科技材料将革新人类文明,可以说,半导体凝结着人类的过去,也将指引着未来。

  一趟特训营之旅,让学员们感受到,科学不是虚空的,它真实产生于人类与自然的一次次互动中,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模样。

  在松山湖科学城,大装置与大自然相遇,先进技术与多彩人文融合。科学可以不只是理性的,而兼具浪漫;不光务实,也充满想象;它并不“冷酷”,而是有声有色有温度,肩负着家国情怀,引领着人类未来。

  作者|孙梦徽(华南理工大学)

  海报|孙梦徽(华南理工大学)


伍佰目录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图片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联系邮箱:tsk@qq.com

快速链接

最新收录

最新点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