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党委二级巡视员李伟、上海市教育工会常务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顾洪亮共同为华东师范大学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揭牌。
11月28-29日,2022国际产学研合作大会3354面向未来的生命科学创新合作大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聚焦生命科学领域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集思广益,探索创新,以期搭建中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的生命科学对接平台,促进生命科学全球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对接,进而形成面向未来的生命科学产学研协同开放新格局。
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党委二级巡视员李伟、上海市教育工会常务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顾洪亮出席会议并讲话。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医药卫生研究所、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师生参加了会议。
围绕“大生活”主题的产学研合作
李伟在致辞中表示,华东师范大学不仅在国际化教育方面走在上海高校前列,在中外合作办学、实施高水平研究生联合培养等领域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尤其是促进生命科学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转化的深度融合方面更是独具特色。她希望与会各方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加强共建共享,为新时期进一步推进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务实合作提供理念价值和实践经验,使国际产学研合作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为构建人类共享未来的共同体做出更大贡献。
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党委二级巡视员、上海市教育工会常务副主席李伟
顾洪亮指出,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承办2022国际产学研合作大会生命科学分会场,将为学校推动生命科学等领域国际产学研应用融合带来重要发展机遇。学校将积极探索“大生命”学科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在培养优秀人才、产学研合作、全球问题联合研究等方面借鉴经验,深化合作。立足国际坐标,瞄准世界一流,产出产学研领先成果,提供华东师范大学产学研国际合作方案。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顾洪亮致辞
开幕式上,李伟和顾洪亮共同为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揭牌。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研究生培训办公室主任杨与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翁杰民为华东师范大学-达累斯萨拉姆大学水产科学与鱼类生物学联合研究中心揭牌。达累斯萨拉姆大学水产科学与渔业技术学院院长布兰迪娜罗伯特卢根多发来祝贺视频。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研究生培养办公室主任杨,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翁杰民为华东师范大学-达累斯萨拉姆大学水产科学与鱼类生物学联合研究中心揭牌。
20+20合作计划”的一项重要举措。联合研究中心将打造高水平的中非联合科研创新团队,通过联合发表论文、开展学术研讨会等合作,建成以鱼类生物学研究为基础并推动中非水产业科研应用的产学研重要平台。嘉宾聚首论势 绽放思维花火
在28日的“院士报告”环节,华东师大医学与健康研究院特聘教授、西班牙皇家科学院Esteban Ballestar Tarin 院士,印度科学院院士、贾瓦哈拉尔·尼赫鲁高级科学研究中心的Tapas K Kundu 院士围绕表观遗传学与免疫疾病、药物研发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作专题报告。
华东师大医学与健康研究院特聘教授、西班牙皇家科学院Esteban Ballestar Tarin 院士
Esteban Ballestar Tarin 院士聚焦表观遗传学与免疫疾病之间的联系及作用机制,阐述了表观遗传学研究的临床意义,如 DNA甲基化标记在自身免疫性风湿病中的临床价值。
印度科学院院士、贾瓦哈拉尔·尼赫鲁高级科学研究中心的Tapas K Kundu 院士
Tapas K Kundu 院士在报告中阐述了小分子药物发现发展过程,以及它们在表观遗传学发挥的重要作用。Kundu教授课题组发现染色质的修饰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中起着重要作用,认为与稳定和不可逆的遗传消融相比,这些表观遗传过程是动态和可逆的,通过小分子调节剂靶向这些表观遗传过程具有巨大的治疗潜力。
武汉大学宋保亮院士
武汉大学宋保亮院士以“胆固醇吸收和排泄的机制”为题,阐述了抑制肝细胞膜蛋白ASGR1的表达,能够抑制脂肪生成,并促使胆固醇外排入胆汁,进一步通过粪便排出机体,从而降低血液和肝脏脂质水平,对动脉粥样硬化和脂肪肝有明显疗效。很多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脂肪肝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的发生,都与胆固醇的堆积密切相关。该研究为研发促使胆固醇外排的降脂药物奠定了重要基础,具有潜在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为期两天的大会中,悉尼科技大学Dayong Jin 院士、威尔康奈尔医学院Christopher Mason教授、法国里昂高等师范学校François Leulier教授、勃艮第大学生命科学动物生理学Pascal Degrace教授、华东师大翁杰敏教授、华东师大姜雪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金涵研究员、复旦大学乔亮教授、北京化工大学宋继彬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吴巍炜教授、印第安纳大学阳凯助理教授也将应邀分别作主旨报告,围绕各自的研究领域,对面向未来的生命科学该如何与医学、化学、材料科学等学科创新合作各抒己见。
华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刘明耀教授作了题为“G蛋白偶联受体与基因编辑:从原创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学术报告
在29日的闭幕式上,华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刘明耀教授作了题为“G蛋白偶联受体与基因编辑:从原创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学术报告。刘明耀教授团队长期将G蛋白偶联受体(GPCRs)作为研究方向。GPCR是细胞表面受体家族中最大的一类,有800多个成员,调控着人体各种生命活动,且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在药物治疗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类细胞膜表面受体。从基础到转化研究,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已有靶向肿瘤免疫微环境的药物进入临床研究。
在基因编辑技术问世后,刘明耀教授团队对多种GPCR受体进行了基因敲除,围绕骨科疾病和免疫治疗,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聚焦产学研用的目标,基因编辑与疾病的基因/细胞的治疗是团队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团队致力于将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与细胞工程技术相结合,不断完善基因编辑工具,最终实现临床转化,造福病人。“将基础研究的临床应用转化继续做大、做强、做好,这是我们团队共同的心愿”,刘明耀教授这样说道。
师生互动交流
据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杜震宇介绍,华东师大在产学研合作与转化的体制机制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目前,学校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每年有160余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国家立项资助,依托学校科技成果成立的企业数超100个;学校与华为、中国航发等 50 余个龙头企业签约共建联合研究机构。
他指出,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追求学术卓越,为参与建立走向世界的中国知识体系,为实现科技强国梦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以产学研用合作更好助推“健康中国”战略。
据悉,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由教育部创办于2018年,旨在进一步推进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与国际化产学研用合作体系建设。会议自创办以来受到教育部、省市级政府与国内外高校、企业等各界的高度重视,吸引集聚了一批海内外专家学者参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