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5月11日电 题:沟通天地 “天枢”如何做“中枢”?——专访天枢G100研发者
记者 张素
北斗七星宛如一柄“勺”,从“勺口”起数第一颗星、也是其中距离北极星最近的一颗星,即为“天枢”。
“以‘天枢’为产品品牌名称,寓意中科天塔测运控系列产品将作为深空与地面沟通的桥梁。”西安中科天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曾伟刚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夯实卫星基站
中科天塔由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的资产管理公司西安中科光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发起成立。在近期举行的“HELLO航天揽月航天周”系列活动上,他们正式发布天枢G100卫星测控数传一体化处理平台(下称“天枢G100”)。
这是由中科天塔与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硬科技创新研究院联合研制,采用X频段射频采集以及GPU并行处理技术,为商业卫星地面站提供低成本的测控、数传一体化设备。
“卫星地面站类似于移动通信里的‘基站’。”曾伟刚解释说,若把发射升空的卫星想象为“手机”,天枢G100就是“基站”里的关键设备,在地面与各卫星连接。只有设备先进、夯实“基站”,卫星各项功能才将确保实现,继而为千家万户提供服务。
他透露,面对地面测控站的痛点,研发团队为之攻关多年。相比传统卫星综合基带设备,天枢G100采用国际领先架构,成本仅是传统方式的一半,还可根据用户需求快速定制功能。
天枢有何诀窍
众所周知,通用处理器的处理能力主要体现在中央处理器(CPU)的串行处理能力和图形处理器(GPU)的并行处理能力。随着技术发展,GPU的浮点处理能力超过25TFlops,高于同期的CPU。
天枢G100采用宽带采样技术与GPU+CPU并行架构平台实现卫星遥控数据调制、遥测、数传数据解调功能。“据我所知,目前国内外还没有采用这种架构的。”曾伟刚说。
硬件设备的改变十分直观。传统设备是房间里摆满机柜和电脑,如今,一个登机箱大小的手提设备加上一台电脑,足矣。
曾伟刚还说到背后的“软件”升级,例如与传统模式相比,平台通用性显著提高,软件模块可复用程度高且大大缩短了设计周期。他继续用手机打比方说,相当于从“功能机”到“智能手机”,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通过不同软件实现不同功能。
“天枢G100用软件定义无线电平台来代替FPGA平台,我们能将用户采购成本降低一半以上,由于采用软件解调技术,功能升级简单快捷。”中科天塔测运控总监张治国说。
测试选择开放
此前中科天塔宣布,依托“航天云立方”系统对所有用户免费开放使用,将在航天领域采用“开放式测试”的方式,根据用户的使用反馈情况,对天枢G100进行优化升级。
“目前正在我们自己的系统中进行测试,为公测作准备……上半年内测完以后进入公测,我希望半年时间结束公测,推出正式版本。”曾伟刚说。
他特别提到新的设计降低了对卫星测控人员的技术要求难度。他以生活中常见的社保系统为例说,未来,当用户进入架设在“云”上的系统内自助选择参数、频段,“只需下拉菜单就可另存数据”。
“航天云立方”是中科天塔在2019年5月发布的航天器测控管理与空间信息应用服务平台。这个为广大行业用户和卫星搭建了包含资源调度、设备管控、数据处理等服务的综合平台,类似于“淘宝”,正在让用户更加方便地管理卫星、使用卫星。
呼吁政策引导
“一箭六星”成功发射、“天和”核心舱上岗……采访时提到近期中国航天事业的进展,曾伟刚颇感振奋。他说,民众看到国家航天实力越来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坚定信心,这对商业航天来说也是利好。
中科天塔的创始团队从事航天工作已有20多年,曾参与过中国在轨的200多颗卫星的测控管理工作。与此同时,曾伟刚也深感商业航天有其自身特点,亟需为之鼓与呼。
他建议相关部门在商业航天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定等方面有更多考虑。他强调,航天活动本身需要高投入,且回报周期较长,具有一定风险性,只有通过国家鼓励、政策引导,才能吸引更多资本,助推商业航天事业发展。
近期,中科天塔与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曾伟刚表示,研发团队将坚持走科技创新、自主研发、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发展战略,最终要“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更便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