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伍佰目录 » 站长资讯 » 站长资讯 » 行业资讯 » 文章详细

有钱人才看新闻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174次 时间:2021-05-19

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冲击非比寻常,但传统媒体也并没有坐以待毙。这几年我一直在关注传统媒体的反应,看它们如何自救。比如说《经济学人》的订阅制,好像它的读者群接受得就很好。比如说澳大利亚媒体和Facebook对抗,要求Facebook要为新闻内容付费。再比如说《纽约时报》在线收入已经超过线下收入,并且进入游戏行业,最先上的游戏就是它们的招牌纵横填字。而今天最新的消息是路透社也改为订阅制,每月34.99美金。

这些和你又有什么关系?我会在稍后的部分进行讨论。现在,不妨先看一下这些路数其实都是什么意思。

《经济学人》的做法其实没有几家传统媒体能够做到,因为并没有那么多优质内容,也很难找到一群为优质内容付费的用户。《经济学人》这两点都做到了,而且拥有了一个很好的品牌,内容上和经济当然有关,但本质上它讨论的是权力,所以它的读者群对价格并不敏感。全球有140多万这样的读者,80%在海外,那对于一家媒体来说无论是收益还是影响力都已经足够了。

澳大利亚媒体的做法算是武装冲突,互联网科技巨头用免费内容吸引用户,靠出售广告和用户信息赚取大量金钱,但是并没有反哺内容提供商,无论这个内容提供商是个人还是媒体。互联网科技巨头相当于在传统媒体时代里控制了印刷机,同时控制了报纸杂志的销售系统,现在甚至已经控制了订户,所以这场战役传统媒体很难打赢。不过好在互联网科技巨头再大,也大不过东印度公司,各国政府层面的干预只是个时间问题,服务器又不是火炮枪弹,CEO也不是金刚不坏之躯。

《纽约时报》算是一直顺势而为,主动拥抱互联网,把编辑记者转型成为互联网产品经理。一早就设置了付费墙,用部分免费,部分收费的方法吸引读者,并且还有各种优惠促销活动。不过早年间线下收益锐减,线上收入提不起来,也度过了一段很痛苦的日子。如今线上收益终于超过线下,拥有750万订户,甚至做起了游戏,看来是在互联网世界里找到了甜头。不过,这是不是也说明新闻本身没有多少优质内容?

随着路透社也加入了付费订阅的行列,传统媒体付费订阅怕是未来的趋势。这样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我算了一下各种日常订阅产品,Amazon、Netflix、Apple TV、Disney+,以及《经济学人》、《纽约时报》、路透社等等,一个月下来要好几百美金。按照这个价格,大概连普通收入水平的家庭都会觉得肉疼吧?去掉流媒体,去掉工具软件,单独说媒体这一块,《经济学人》每月15美金,《纽约时报》每月17美金,路透社每月34.99美金,加起来是67美金,大约400多人民币。你看看周围的人,一个月在媒体上花400块钱的有几家?

当然,网上又不是除了传统媒体的新闻就没新闻看,也不是除了付费订阅就没别的办法去看免费内容。但我怎么感觉又回到了几十年前呢?那时候人们花钱买杂志订报纸,和牛奶一起放在门口。有了互联网之后,大家转去看免费内容。如今又是花钱买杂志订报纸,但是这一次没有了牛奶,全是数字版本。我定睛一看,感觉是传统媒体被互联网给涮了。几十年来,用内容帮助互联网扩充了用户群体,但是自己没有落什么实在的好处,反而把广告收入给打了下来,把读者拱手相让送给了互联网平台。

如今回到收费的老路上来,又变回过去的样子:有钱人看报纸看杂志,获得专业和权威报道。没钱的人看八卦看娱乐新闻以及粗制滥造的都市传说。也就是说,有钱人看新闻,没钱人听传闻。世界兜兜转转又回来了,互联网曾经拉平过世界各地人们之间的信息差。但是这种乌托邦的理想在今天看可能已经被放弃了,信息差重新在付费墙后面建立起来。人们获得的信息按照付费与否分成三六九等,大概每天看到的世界和看到的事实,也会分为三六九等吧?这样的话,人自身又会变成怎样?

当年我刚上网的时候,自嘲是一头拉磨的驴。看来,我还是真的有先见之明呢。


伍佰目录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图片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联系邮箱:tsk@qq.com

快速链接

最新收录

最新点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