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芯”求大战④中国汽车芯片困局:产业弱,缺认证测评
记者 周頔 崔珠珠
一“芯”搅动全球。国内芯片投资热潮似有冷却,全球电子企业又深陷“缺芯”危机,全球车载半导体三强日本瑞萨电子的一场火灾,或致全球汽车减产150万辆以上。
芯片危机是否会重塑供应链?中国企业该如何找准定位?如何布局投资?澎湃新闻行业观察与产业调查栏目“痛点”今起推出《“芯”求大战》专题,通过采访专家和业内人士,梳理目前全球芯片现状,拆解投资布局,探求“芯片”供应破解之道。
去年底以来,芯片短缺潮席卷全球汽车行业。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全国人大代表也聚焦到了“汽车缺芯难题”,提出加快汽车芯片国产化的建议。
汽车芯片国产自主化的瓶颈究竟在哪?该如何健全我国汽车芯片产业链、供应链?
近日,澎湃新闻记者专访了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副总经理、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邹广才,就汽车芯片“卡脖子”问题与破局出路进行了梳理。
邹广才表示,国内设计的汽车芯片缺乏车企应用,进而没有迭代优化的机会,国内应该加强芯片的标准、测评和认证,“国内目前还没有复杂汽车芯片的流片生产线,现在关键汽车芯片,都是到其他地区去流片,我们应该有这种底线的保障能力才行。”
澎湃新闻记者 周頔 摄澎湃新闻:我国车用芯片的产业发展情况如何?
邹广才:
目前我国国产汽车芯片产业还比较弱小,不能完全满足国内汽车行业的需求。长期以来,中国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汽车市场,近年来我国的汽车市场规模基本保持在世界1/3额度。然而,我国的汽车芯片产业规模大概只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0%。相比较而言,目前世界前十大汽车芯片厂商,占全球汽车芯片产业规模的70%以上。其中,对车辆正常驾驶功能有重要影响的高端复杂芯片很少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国内厂商产品更多地集中于车身电子等所使用的芯片产品。
澎湃新闻:我国国产车用芯片产业发展滞后的症结在哪里?需要如何解决?
邹广才:
这不是一两个产品、一两家企业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完善整个产业的生态链条。整个生态链条,包括标准体系、设计、测试、认证、流片、应用等等,每一个环节都有工作要做,都需要提升和加强。
第一,我国目前没有自己的汽车芯片测试标准体系。很多产品标准借鉴了国际标准和国际经验,但国际标准大多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演化而来,目前很多新技术要求没有容纳进去,有些指标已经滞后了。同时,我国汽车行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中国汽车标准,映射到芯片层面也有新的要求,但是国际标准无法反映中国汽车行业的独特要求。
因此,我国需要建立自己的汽车芯片测试标准体系。标准体系是衔接、统一产业链上下游的技术语言。只有建立了标准体系,产业上游才知道按照什么标准进行设计,下游才知道按照什么标准选用芯片。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上下游衔接就总会出现问题。
第二,目前国内汽车芯片设计企业的设计成熟度与国际汽车芯片企业还有差距。
汽车芯片相对于普通消费电子芯片来说,对安全性、可靠性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许多经验需要在研发中不断积累。目前我国的汽车芯片企业大部分还处在第一轮到第二轮的设计过程中,还没能达到国际先进的汽车芯片企业那样的成熟度。
第三,目前国内也没有能囊括芯片各层级测试的平台或测评机构,缺乏对自主汽车芯片产品的认证。评测汽车芯片分为三个层面:汽车芯片层面、汽车电子电控系统层面、整车应用测试层面。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平台或者一家测评机构能够完整地完成三个层面的汽车芯片测评工作。只有进行完整测评之后,下游汽车企业才能放心选用自主汽车芯片产品。
因为技术要求高且投资巨大,任何一个整车企业或者汽车电子厂商都不会专门为测评芯片单独建立一个庞大的检测实验室。芯片行业和汽车行业之间需要一个共同的测试评价平台,并且与之前的标准相连接,用标准和测评支撑完成产品认证。认证环节是不可或缺的,我国对汽车安全性相关的零部件都有国家强制标准,要进行产品认证。对于汽车芯片,目前国内没有认证,但汽车芯片对汽车安全性影响非常大,随着未来我国汽车芯片产业的发展,一定会有新产品上车认证这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