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民营快递大变局 一只“兔子”掀起的内卷如何折了顺丰腰?
跟极兔打仗,仿佛是在跟另一个过去的自己斗。
1993年,广东顺德出现了一家名叫“顺丰速运”的公司。公司老板王卫,做的是往来于内地和香港之间的“水货佬”生意。
同年,在浙江杭州湖墅南路沈塘桥附近的一间出租屋内,聂腾飞和詹际盛创办了盛彤实业有限公司,开展往返于杭州、上海的送报关单业务。盛彤实业后来更名为申通快递。
沧海桑田,王卫、聂腾飞所开辟的民营快递江湖,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今非昔比。顺丰依旧是王卫的顺丰,一跃而成国内最赚钱的民营快递企业,而申通早已易主(聂腾飞离世后,其弟弟聂腾云后来创办了韵达股份)。告别草莽生长的时代,民营快递江湖的“厮杀”如今更是激烈,有人离场,有人常青,更有人“初生牛犊不怕虎”。
顺丰一季度的业绩爆雷,揭开了快递行业竞争残酷的现实。但这也不得不让人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最赚钱的顺丰在盈利上栽了跟头?
“对现在中国快递业而言,过去是靠‘运气’挣的钱,现在就要进入一个完全比拼实力的阶段了。”上海交通委邮政快递专委会副主任赵小敏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未来两三年内将是快递行业故事多发期,整个行业也将进入股权并购充分整合的时代。
然而,一些不安的因素,却将眼下快递行业的竞争拉回了野蛮时期。当极兔以搅局者之姿在电商快递领域挥起“价格屠刀”时,经验丰富的“通达系”毫不犹豫地应战,祭出了“以价换量”的策略。重资产的顺丰陷入价格泥淖,一季度亏损,董事长道歉。
纵观整个中国民营快递发展的历程,龙头企业的竞争中枢维持着前进态势——顺丰和“通达系”不约而同地“讲”起了综合物流服务商的转型故事。在这一维度之下,民营快递企业朝着业务多元化方向,构筑护城河。中国民营快递进入大变局时代时,哪些因素影响着快递业蜕变的进程?
快递企业不甘于只送快递
催生中国民营快递行业进步的一个显著表现是:快递企业不甘于只送快递。
虽然在经营模式上出现了直营式和加盟制的分野,顺丰、京东(指京东物流,下同)与“通达系”最终殊途同归,朝着综合物流服务商的转型迈进。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故事,国际物流市场上已经出现了灯塔式的企业。双寡头之争的联邦快递、UPS搭建起从快递、零担、供应链、电子商务、商业服务全路链,让两家巨头企业享受到综合物流模式所带来的盈利稳步提升。因此,对于国内快递企业而言,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路径不可避免,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
“物流服务综合化,既是客户需求多样化驱动,也是快递企业内部发展驱动的结果。”一位快递企业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过去十年,电商的高速发展给民营快递的野蛮生长提供了丰沃的土壤。“通达系”凭借加盟制、“价格战”等策略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但同质化竞争、薄利却成为快递行业挥之不去的标签。相较之下,定位中高端时效件的顺丰,在服务和产品定位上体现出了差异,并表现出较高的议价能力。一时之间,顺丰也成为民营快递领域中最赚钱的公司。
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绕不开资本的推手。
2015年底,申通率先向资本市场靠拢,发起了国内“快递第一股”的争夺战。尽管后来被圆通弯道超车,但“通达系”的集体上市,表明资本介入快递行业的发展已经不可逆。
在这一趋势面前,号称“不会上市”的王卫在资本面前低下了头。以至于至今,王卫都 “经常在问自己”:“顺丰是不是应该不上市呢?因为跟我的理想好像越来越远。”
不可否认的是,资本的介入,加速了民营快递企业的内生裂变。在资本市场永远期待新生故事的刺激下,“通达系”、顺丰、京东均表明了定位综合物流服务商的决心。
所谓的综合物流服务商,即是打造一个以快递为核心的生态圈。翻看顺丰、“通达系”以往的年报,其对未来发展目标的表述异曲同工——无论是申通的“产品生态营造”、圆通的“快递+”、韵达的“一体两翼”、中通的生态圈构建,以及顺丰的差异化竞争,还是后来各家企业不断对自身战略措辞的修饰、更新,大家的目标几乎一致。
这个变化,伴生着消费升级和零售变革驱动供应链基因的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下,制造企业、各级供应商和零售商需要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亟需对供应链进行改造升级。与此同时,供应链各环节对物流服务的效率、体验和成本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物流深度嵌入供应链各环节成为必然方向,快递物流企业需要对此变化进行快速响应。
在电商红利逐渐弱化时,这形成了快递企业的长期成长逻辑。
“数智化技术带来的物流产业革命,已经在发生。”物流行业专家杨达卿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生态的构建,在民营快递企业内部持续发酵。必要时,需要一把手亲自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