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曳光弹——
弹道有痕 射手无踪
曳光弹,弹如其名,发射后拖曳着耀眼的光芒。这类弹药在构造上与普通弹药差别并不大,主要差别在于弹药尾部加入了光芒的“来源”——曳光剂。一般来说,曳光剂的主要成分是镁粉、铝镁合金粉等易燃且燃烧后能发出耀眼光芒的物质。为让光芒更好地适应战场需求,还需要加入其他化学成分进行补充,比如加入硝酸锶的曳光弹会发出红光,加入钠盐会发出黄光,而加入铜盐会发出绿光。
曳光弹的用途广泛,由于这种弹药射击时会像流星一样在空中划出明亮轨迹,因此能帮助射手修正射击方向,同时还可以为友军指示射击目标。由于曳光剂易燃,它还可以在战场上充当燃烧弹使用,用带有曳光剂的弹药命中油箱或者燃料桶时能够造成更大毁伤。
二战期间,曳光弹曾大放异彩。那时的主战坦克还没有配备高技术观瞄系统,往往都是先利用同轴机枪发射曳光弹对目标射击,车长透过瞄准望远镜观察落点后修正瞄准点,从而开炮打击目标。
陆上显威风,空战也称雄。曳光弹与航炮也是“最佳拍档”。借助曳光弹光路的指引,飞行员能够更好更快地修正弹道、击落敌机。同时,有些步枪射手往往会将曳光弹置为弹匣中最后一发,提醒自己子弹已尽,要迅速更换弹匣。
曳光弹在发挥优势的同时,也显现出一些缺点,如易暴露射手位置,引来敌方攻击。
为扬长避短,曳光弹也在迭代升级。最先实现的新功能是延期曳光。这类曳光弹在尾部装有向内凹陷的金属箔片,发射时由于金属箔片阻隔,曳光剂会有一个短暂封闭燃烧的过程,曳光剂燃烧产生的压力大于金属箔片的抗力时才冲破箔片开始发光,这时弹药已在空中飞行一段时间,延期曳光的效果从而达成。借此,射手可以有效隐蔽自己的射击位置,难以被敌方发现。
此后,国外一些弹药公司开始研制红外曳光弹。与传统曳光弹相比,这种弹药比较“低调”,发射后不会产生耀眼的光芒和明亮的弹道,敌方人员难以用肉眼捕捉发现。自己一方则可以通过夜视仪看到这种曳光弹发出的红外光。如此,没有夜视仪的对手面对从漆黑处射来的弹药,就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为取得“1+1>2”的效能,曳光弹常与其他弹种“合体上阵”。一些大口径机枪弹和小口径自动火炮的炮弹因为弹头大,除了安装曳光管外,弹头还有充分空间装填炸药或者燃烧剂,形成穿甲燃烧曳光弹、燃烧曳光弹、曳光杀伤榴弹等多功能弹种。
展望未来,曳光弹仍将以“我存在、我闪耀”的姿态活跃在战场上,凭借更隐蔽的发射方式、更先进的发光材料,为实现夜间高效作战发挥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