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伍佰目录 » 站长资讯 » 站长资讯 » 互联网资讯 » 文章详细

激励青年科研人员让更多成果从试验场走向练兵场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151次 时间:2021-05-19

  国防科技大学自2016年设立青年创新奖以来,配套科研项目经费累计资助60位青年科研人,经费总额共计2200万元。过这个平台,青年科技创新人才阵崛起,重大技术项目研究不断加,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加快研发,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注入了新的动能。

  ◎本报记者 张 强

  通 讯 员 方 娇 刘巧林  

  “在国内外同领域研究中,你的成果属于什么样的水平?”“科研成果在部队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哪些效果,是否满足武器装备的需求”……这一个个充满“火药味”的问题,是在国防科技大学近日举行的2020年度青年创新奖评审会议上,10余名专家向40名青年科研工作者提出的。

  记者了解到,为充分激发青年科研人员为战而研的激情、动力,国防科技大学于2016年开始倾力打造青年创新奖,将其作为青年人才培养的“孵化器”,助推了一批又一批青年骨干拔节成长,一大批科研成果正从试验场走向练兵场,新质战斗力不断生成。

  将前沿基础研究变成战斗力

  “面对提问,我们都感到压力不小。”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获得过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助理研究员宋锐经历过不少答辩,经验颇为丰富。可这次参加学校的青年创新奖评审,他却显得有些紧张。

  同宋锐一样内心忐忑的还有李裴森副研究员。从事石墨烯磁隧道结及磁传感器研究的他,曾首次将多铁材料与隧道结集成,实现了隧道结磁电阻的电场操控,被国内外专家认为是应变电子学的开创工作之一。尽管头顶“光环”,但迎上现场评委的目光,他的手心仍不免有些出汗。

  “从历年评选情况来看,只有具备相当扎实的科研工作基础,且在所从事领域取得同行公认、评审专家认可的博士毕业生,才有可能获得青年创新奖。”该校科研学术处处长孟兵表示。

  2017年度青年创新奖一等奖获得者、智能科学学院教授肖定邦表示,正是在青年创新奖配套科研项目经费的资助下,他带领团队将目光锁定在速率积分型微陀螺的研究上,其研制的速率积分微半球陀螺在国内比测中排名第一,有望解决自高旋弹药姿态测量精度、卫星拒止下无人装备高精度自主导航等技术难题。换句话说,智能弹药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极易失去打击精度这一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使我军在未来战场上不依赖于卫星导航,也能让智能弹药瞄得更准、打得更狠。目前,相关科研成果已进入装备应用验证阶段,将前沿基础研究转化为部队战斗力指日可待。

  在青年创新奖的资助下,已有越来越多的获奖者像肖定邦一样,成长为各专业的“明白人”和“顶梁柱”。

  从创新奖走出来的青年科学人才

  5年前,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时年34岁的副教授余同普获得学校2016年度青年创新奖一等奖。获奖当年,他被破格提拔为教授,次年又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去年,因在强激光驱动高能粒子束、超短X/γ射线源和正电子束等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他获得了第十六届王大珩光学奖中青年科技人员光学奖。最近,他还获得了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称号。如今,他正以“领头羊”的身份,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继续攀登科学高峰。

  3年前,电子对抗学院时年33岁的助理研究员张珂获得学校2018年度青年创新奖二等奖。获奖后,他被优先推荐,成为学校首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卓越青年人才培养对象,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军事学青年项目,获得青年军事学者“最高”课题。“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借助平台优势,他在自己的科研领域“大展拳脚”,现已晋升为副研究员。

  平台有多大,发展就有多广阔。

  “给我们青年人压任务,就是给我们锻炼成才的机会。”2019年度青年创新奖获得者、气象海洋学院副教授马占宏表示,奖项所带来的浓厚的科研氛围、严谨的科研态度、丰富的平台资源,为他创造了成长成才的良好“生态环境”。去年,凭借扎实的科研成绩和未来创新发展潜力,他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

  数据显示,自2016年设立青年创新奖以来,该校已有120人获奖,有近40%获得国家级和军队、省部级各类奖项。其中,4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释放创新能量“为战而研”

  如何让那些有才华、有潜力的青年科研人员充分释放创新能量,使他们成长为科技创新主力军?科技奖励或许有着它独有的激励作用。


伍佰目录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图片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联系邮箱:tsk@qq.com

快速链接

最新收录

最新点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