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一次临危处置的“读秒”时刻
生死瞬间的3.6秒发生了什么
“砰!”
武警河北总队张家口支队某投弹训练场上,一枚手榴弹的爆炸声异常地响,比刚才100多次爆炸声中的任何一次都大。声音凝固了整个训练场,待投区、警戒区的官兵们都是一怔。
“嘟、嘟、嘟、嘟、嘟——”5声急促的哨音随即响起,“停!停!停!”又是3声号令,武警张家口支队支队长相志朋发出的口令短促、急切。
投弹现场,氛围骤然紧张起来。大家的目光和相志朋一道,紧紧盯向爆炸点。爆炸产生的硝烟卷起层层尘土,在投掷的掩体处随风弥漫。
“到底发生了什么?”有人小声嘀咕起来。
崔承亮睁开眼,耳朵里还在嗡嗡直响,鼻腔里灌满了TNT呛人的气味,让他忍不住咳嗽。此刻,他能感到沙石碎屑砸在头盔上、钢板防弹衣上,像下雨一样洒落在自己身上。这是他从未有过的体验。
硝烟渐渐散去,崔承亮慢慢缓过神来。他一把扶住身边的新兵李响,全身打量着这名被巨大爆炸声震“晕”的战友。
他想问问李响怎么样了,却被硝烟呛了一口。“没事了,别怕。”崔承亮顾不上自己,先拍了拍李响的背安慰着。
远处,医护兵急匆匆冲了过来……
训练场上,一部实况信息采集摄像机记录了事情的全过程。一切惊险回到几秒钟之前。
2020年12月的一天上午,武警河北总队张家口支队新兵大队组织手榴弹实投训练。指导员崔承亮担任投弹安全员,轮到新兵李响操作。
经过一周模拟训练,李响已经掌握了投弹的基本要领。他站在掩体前,接过崔承亮手里的手榴弹,却突然心跳加速,手心冒汗。他使劲闭了一下眼睛,努力平复情绪。
“这是正常现象,我能做好。”他暗自给自己加油鼓劲。想到指导员就在后面当安全员,李响深吸了一口气。
与李响简短交流后,崔承亮发出了“投”的口令。只见李响手握实弹,拉开拉环、挥臂引弹、奋力投出、下蹲隐蔽。
随后,崔承亮把目光转到弹体本应划出的抛物线上。然而,视野内空无一物——李响的手榴弹没有从上空飞出去。
手榴弹顺手滑落了!李响并未意识到自己失误,致命的危险就在脚下。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崔承亮眼角余光瞥见一个黑影直直落下,掉在了李响身后。
间不容发!
几乎与黑影落下的刹那同步,崔承亮做出一连串本能的动作:他迅速站立,伸手扣住李响肩膀,右腿撤步让出避险空间,奋力将其推起,越过左侧矮墙后,自己顺势翻越过去,全身死死压在李响身上。
一声巨响,震耳欲聋。
在距两人不到2米的距离,手榴弹爆炸了,震起无数砂石,掀起一阵烟尘。
视频显示,处置用时3.6秒。
看到两人相继站了起来,大家心里松了口气。在得知两人均毫发无伤后,现场有人自发鼓起掌。掌声,渐渐响成一片。
逆转生死的3.6秒靠的是什么
3秒钟,人能做什么?
喝一口水、吃一口饭、露一个笑脸……
0.6秒钟,人又能做什么?
眨一眨眼睛、点一下鼠标、抬一抬下巴……
无数的3秒、0.6秒在生活中一闪而过,很难留下一点印记。当人们反复观看视频,回味这段教科书般的操作时,两个数据给人以深刻印象。
一抓、一推、一压,3个避险动作用时3秒。从李响拉环到手榴弹爆炸,时间为3.6秒。这意味着,崔承亮从发现到判明情况,决定生死的其实只有0.6秒。
“0.6秒,可见崔承亮舍身救人的决心和条件反射式的反应;3秒,体现的是崔承亮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实战素养。”支队长相志朋这样说。
有人问崔承亮:危险瞬间,你脑中想的是什么?
“哪有时间想,要不是反复演练形成惯性,哪怕再迟缓半秒钟,后果都不堪设想。”崔承亮说。
生死关头的这个瞬间,在一些网友看来是“命大”,但崔承亮将其理解为千锤百炼后“一名军人的本能”。
崔承亮介绍,《军事训练大纲》中明确了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场警戒区、落弹区、待投区等划定,以及投弹区T形掩体长宽高等设置,但出现极端特殊情况该如何具体操作,则需要结合实际,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崔承亮说,3.6秒钟弹下救人并非侥幸,临危处置离不开严抠细训——
投掷实弹前,他们预先设想了很多情况:新兵是“左撇子”怎么办?手榴弹掉在身边地上怎么办?正好落在掩体上怎么办?挂在身上又该怎么办?……预想的情况一个比一个极端,解决的手段不仅靠胆大,还要靠心细。
崔承亮身高1米7,李响1米8,两人体重相近,如果没有强大身体素质支撑,想要将新兵一把推过0.65米的矮墙“基本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