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支援部队某部测绘应急保障分队挺进演习场——从“保障队”向“战斗队”加速转型
寒冬时节,朔风凛冽。某战区演习场上硝烟弥漫,一场实兵对抗演习正在激烈进行。
“中军帐”内,来自战略支援部队某部的参谋张浩和马钢箭,在测绘席位上紧张忙碌着,密切关注演习战况。
“请快速提供演习地域的影像和各种地理信息数据!”演习指挥员下达指令。
“是!”张浩和马钢箭响亮作答。不一会儿,各种作战需求信息通过网络系统源源不断地推送至显示屏上。火炮打击地域的毁伤情况等评估参数一一展示在指挥员面前,为实施作战指挥决策提供了依据。
其实,“中军帐”测绘席位上两个人的战斗背后,是一支测绘应急保障分队提供的强力支撑。
记者了解到,这支测绘应急保障分队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携带专业装备器材数百台(套),是一支专业要素配备齐全、作战保障能力过硬的战斗队。他们挺进演习场,带来了许多变化:以往演习,指挥员下达作战决策,需要从后方调取各类军事地理信息产品做支撑;如今,他们短时间内就能有效获取数据、快速采集处理、及时推送成果。
从战前保障到全程参与作战,测绘应急保障分队这个“小窗口”,折射出该部在深化改革中转型升级的跨越和重塑——
该部前身是一个生产军事地理信息产品的技术型单位。那时,该部官兵基本不出营门,坐在作业室内一门心思搞生产。随着职能使命的延伸拓展,他们主动深入一线部队了解需求,不断加强业务体系建设和信息预置建设,精准提供定制服务。
“建设一支打仗型保障力量,刻不容缓!”该部调整改革后,为有效融入联合作战体系,快速提升支援保障能力,首任党委班子将目光聚焦在测绘应急保障分队建设上。
种好“试验田”、建好“样板间”并非易事。仅测绘应急保障分队建设方案的拟制,该部就先后4次推倒重来,直到第5版方案才得以过关。
有了“路线图”,测绘应急保障分队的实际建设仍有“拦路虎”。要素如何设置、车辆如何编配、器材如何配置……面对新课题,很多过去的业务骨干、技术能手成了“新兵”。
“不能身子进入了新时代,思维还停留在过去时。”该部领导带领参谋们集智攻关,不仅完成测绘应急保障分队的初步构建,还探索形成“1+X+1”编组力量模式:“1”是指挥控制小组,“X”为灵活的多个专业编组模块,“1”是综合保障模块,按照直前准备、装载编队、应急拉动、地域展开、实施作业、野营住宿、收拢撤回等7个方面组织实施。
从那以后,该部官兵越来越多地走出作业室,频繁参与演练拉动。
“拉的是过程,动的是观念。”该部领导告诉记者,“随着演练频繁开展,‘战斗队’观念在官兵头脑中越扎越深。”
在反复拉动演练过程中,该部探索出的保障要素模块化编组模式,展现出较强的实战能力,受到上级领导机关和兄弟单位的好评。
试点任务取得明显成效,该部没有举办庆功会,而是召开了一场检讨式总结反思会。全体官兵刀口向内,深入剖析梳理,查找出专业预案内容还不够实、参演人员战术基础薄弱、后勤自给自足能力不强等5类问题。
对照问题清单,该部开始逐个“挂账销号”:参与拉动演练的人员划定上,由先前承担试点任务的人员,逐渐拓展至全员参训,结合群众性练兵比武竞赛活动,重点训练7类16个课目;进一步探索创新测绘应急保障分队野营拉动训练流程和内容,并把新要素、新数据、新战法及时充实到战备预案中,完善形成了1个主案、3个计划、20个作业方案;在拉动演练中设置实战化任务背景,增强各级指挥员临机决断能力,全面提升官兵在近似实战条件下的应急保障能力……
去年9月,该部接到某战区联指中心实兵演习需求,测绘应急保障分队无人机专业模块奉命出征。在技术资料室主任唐爱波的带领下,5名官兵机动千余公里,4天时间圆满完成无人机航摄任务,并连夜进行数据处理运算,为实兵演习提供了精准的数据保障。
“测绘兵是战斗员技术员一肩挑。”唐爱波深有感触地说,未来战场没有“前方”与“后方”之别,测绘兵在提供数据的同时,也要时刻准备战斗。
为进一步优化应急支援保障机制,前不久,该部再次对测绘应急保障分队进行“改版升级”。就在记者采访时,该部测绘应急保障分队又有3个专业模块,根据某战区下达的保障需求,在一营营长刘栋的带领下,兵分三路奔赴演练场……
据统计,3年来,该部测绘应急保障分队出色完成各类应急保障任务30多项,“在保障中战斗、在战斗中保障”的观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