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新疆总队某机动支队特战一中队:
英雄的部队英勇的兵
牢记职责、再接再厉,坚决完成以执勤处突为中心的各项任务,为祖国和人民建功立业。
阳光照耀在恰克马克河上,一片祥和。
疾风掠过,河滩的枯草丛中,闪动着一双锐利的眼睛。
河对岸,树林深处,鸟儿突然惊飞。狙击手钟鹏飞迅速将瞄准镜投向那里,快速搜索着“暴恐分子”的踪迹。
3个小时过去了。看似平静的等待,其实每一分钟都暗藏杀机。终于,目标在视线中出现了。
“砰!”一声枪响,河对岸目标被“击中”。
目睹这一幕,负责特战一中队“魔鬼周”训练的总教官、武警新疆总队某机动支队副大队长刘志军,嘴角露出满意的微笑。阳光下,他脸上的那道伤疤,格外明显。
有人说,伤疤是军人的勋章——一次战斗中,刘志军脸颊受伤,他忍着剧痛,果断反击,制伏暴恐分子。战斗结束,他的脸上缝了5针。从那之后,那道长长的伤疤,成了刘志军个人最鲜明的标记。
2014年4月,习主席视察该支队特战一中队。听到刘志军的英勇事迹,习主席说:“像这样的战斗英雄,一定要让他发挥更大的作用。”
嘱托在心,责任在肩。6年多来,为了在反恐战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刘志军从优秀特战队员成长为优秀特战指挥员。个人能力的升级,也是他所在部队战斗力跃升的缩影。
刘志军所在的武警新疆总队某机动支队,位于祖国西陲,战斗在反恐一线。6年多来,支队官兵牢记习主席嘱托,一次次出色完成反恐任务,用过硬本领守护着一方和平与安宁。
作为尖刀上的刀尖,特战一中队被武警部队授予“反恐先锋中队”荣誉称号,被共青团中央表彰为“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被国家民委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
特战官兵并非天生就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在这些迷彩头盔、防弹衣包裹下的,有的其实还是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入伍前,他们还是父母眼中的孩子;入伍后,他们迅速成长为反恐维稳的共和国卫士,成为群众眼中的“安全依靠”。
“反恐先锋”的本领,从何而来?
“每一次以命相搏的胜利,都源自于训练场上的千锤百炼。”刘志军说,“越是任务艰巨,越能磨砺意志、锤炼本领。每当想起习主席的嘱托和勉励,我和战友们就感到动力十足、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夜幕降临,戈壁沙漠腹地,“魔鬼周”超极限训练展开。
星光下,一个个黑影在奋力奔跑——每名特战队员负重35公斤的装备,挑战体力、耐力、意志极限。
“无限忍耐,只为绝杀一击。”这是特战一中队官兵的训练格言。
为了锤炼“绝杀一击”的实战技能,狙击手刘云龙在水泥地上练据枪,一趴就是3个小时,身上压15公斤重的沙袋,肩上压2块砖头,枪管上放3个弹壳。仅这一个动作,他足足练了3个月。
我们常说,战斗也许在明天打响。可对于在反恐维稳一线的刘云龙和战友来说,战斗也许就在下一秒打响。
反恐战场,是生与死的较量。“宁可血汗洒在训练场,也不能失利在反恐战场上。”该中队始终坚持反常规训练,队员有车不坐练奔袭,有桥不过练泅渡,有路不走钻山沟,一招一式向实战聚焦。他们还建立“排爆专修室”,创新人装结合、快速排爆等战法,多次在反恐一线的关键时刻化险为夷。
“我们要按习主席的嘱托,做忠诚于党和人民的好战士。”中士吴蛟永远记得那一幕——
习主席亲临特战一中队视察,称赞中队是一支英雄的部队,嘱托官兵们牢记职责、再立新功。
入伍之初,吴蛟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刘志军当作心中的英雄,并立志成为像他那样的人。
梦想,需要不懈拼搏。训练中,别人跑5公里,吴蛟自我加量,跑10公里;为保持据枪稳定,他把圆石子、弹壳放在枪管上,做到半小时不动;为提高射击速度,他苦练快速射击技能,双手虎口、手指都磨出了血泡、成了老茧……“战场上要想赢得胜利,就要把自己变得更强更快!”吴蛟说。
一次反恐演练,吴蛟破窗突袭,成功解救人质。
“血!”盯着吴蛟,身边的战友大声惊呼。
原来,吴蛟在破窗突入时,手臂被碎玻璃划破,鲜血直淌。
“疼吗?”有人问。
“疼!”吴蛟回答,“为了完成任务,要豁得出!”
“不怕疼,不要命。”副大队长刘志军对此点评,“没有这样的血性胆气,怎能在反恐一线打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