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伍佰目录 » 站长资讯 » 站长资讯 » 互联网资讯 » 文章详细

科研新兵的“跨界”之旅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153次 时间:2021-05-20

  科研新兵的“跨界”之旅

  “勇敢走出舒适区,解锁全新自我吧!”每次看到这句话,喜欢看综艺节目《跨界歌王》的陶梓隆眼里就会闪着光。作为国防科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学院认知光子学团队的一名“科研新兵”,陶梓隆正在体会着“跨界”成长的滋味。

  研二时,身边同学大多忙于本专业论文开题、搞课题研究,学了5年神经网络专业的陶梓隆却走进“学科交叉中心”大楼学习光学专业,开始了军校生涯中的第一次“跨界”创新。2年过去了,如今拥有一流光学研究成果的他,收获了满满的赞许。

  同样进行“跨界”的,还有本科就读电子专业、读研时转型做工程研究的赵跃,硕士化学专业毕业、博士跨至光学工程的康艳……“跨界”,已经成为这群军校“科研新兵”身上令同龄人羡慕的气质。  

  未来已来,新质战斗力提升需要复合型军事科研人才,呼唤多元化军事科研格局。一个个姓军为战、交叉色彩浓厚的新兴研究方向破茧而出,一批批硕士博士学员如新鲜血液一般,陆续加入学院科研团队。他们在“跨界”创新中迅速成长,在学战研战中不断突破自我,迈向一个崭新的学科前沿。

  “跨”出不一样的自信

  “要么不走寻常路,要么原地踏步,你选择哪种?”韦可一直记得教员的提问。

  在这群科研新兵中,作为“大师兄”,他正和学弟学妹一道,探索全新的前沿科技,感受堪比创业的跌宕起伏,用亲身经历书写着自己的答案。

  日历翻回至2018年初。“最近,国外一项研究成果显示,除了基于电可以处理传统电磁信号,利用光同样也能处理信息,而且高效、快速、便携。这可是一个挖宝藏的好机会!”一次课题组会上,教员将一个新话题横空抛出。

  “哇!要能解决这个问题,可不再是以往的小打小闹了。”“说不定这是一次有里程碑式意义的突破。”……一番畅想让初出茅庐的“科研新兵”们欣喜不已。

  可是,面对全新的交叉学科领域、纵横交错的科学研究内容、专业背景迥异的团队人员构成等诸多挑战,路在何方?

  “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该做什么?”那段时间,一脸困惑的学员们满脑子都在问自己“怎么办”。

  一天,学员们经过实验楼,猛然间望见赫然而立的“前沿交叉学科学院”字牌,兴奋喊道:“你们看,连学院名字都在提醒我们,只有善于学科‘交叉’攻关,才能更自如地驰骋在智能时代!”

  对于博士研究生学员张峻而言,他就是在本科计算机专业到硕士光学专业,再到博士计算机专业的“反复横跳”中,走出了一条不寻常路。

  直到现在,张峻都忘不了研一时参加的第一次课题组会议。黑板上满是“它认识我我不认识它”的公式符号,耳边充斥着陌生的专业术语……那一刻,如坐针毡的他,只想尽快结束这尴尬的冷场。

  “年轻人,该多些勇气、少些胆怯,多些冒险、少些安逸。”课题组学长的话语,宛若冷夜中的一丝温暖、一点亮光,及时纾解了张峻的不安。

  心安了,就有动力。一点一点啃专业文献,遇到难题做好记录,和新专业师长交流讨论,向擅长做基础研究的同学请教理论思维,找搞应用在行的同学提高动手能力……困难一一被克服、疑惑一点点被解开。

  从最初对各种新公式符号和专业用语的满脸问号,到陆续拥有自己署名的科研成果;从畏首畏尾的新专业“小白”,到团队各专业之间的“翻译官”“黏合剂”;从单一学科的“学霸”,到跨领域科研攻关中的“行家”……张峻一次次战胜自我,实现本领“升级”。

  “以前,传统的单一学科如同一棵棵独木,相互之间缺乏了解。现在,通过交叉融合,我发现了一大片森林。只有掌握不同领域的思维方式和符号语言,才能在‘跨界’融合中快速成长。”张峻深有感触地说。

  “跨”向远方,注定风雨兼程

  “光实验就做了2年,数不清到底做了多少次。”“一项研究成果的数据量达5个G,前后改了27遍……”韦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做基础研究的滋味竟是如此“酸爽”。

  一次,到某士官学校调研,韦可了解到,官兵夜训时,夜视装备的红外传感器在探测过程中“卡了壳”。

  战场的需求,就是科研的方向。一个灵感被瞬间捕捉:要是设计出能穿透黑夜的“千里眼”——新型高性能光电传感器,军事装备不就能看得更远、更清楚了吗?

  实验室里,一场艰苦而无声的“跨界战斗”打响了。

  白天,学员们铆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分析数据;晚上,他们沉浸在思考分析中。走出实验室,已夜深人静。


伍佰目录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图片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联系邮箱:tsk@qq.com

快速链接

最新收录

最新点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