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伍佰目录 » 站长资讯 » 站长资讯 » 互联网资讯 » 文章详细

东风快递 全球速达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156次 时间:2021-05-20

  东风快递 全球速达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中,32个装备方队组成陆上作战、海上作战、防空反导、信息作战、无人作战、后装保障、战略打击7个模块,按照联合作战编成接受检阅。其中,战略打击模块依次是火箭军东风-17常规导弹方队、长剑-100巡航导弹方队和东风-26核常兼备导弹方队,海军巨浪-2导弹方队,火箭军东风-31甲改核导弹方队、东风-5B核导弹方队和东风-41核导弹方队。

  从弹道导弹到巡航导弹,从常规导弹到核导弹,它们是支撑强国梦、强军梦的坚强实力,是维护和平、捍卫和平的坚强盾牌。战略打击模块最后4个装备方队展示了火箭军和海军现役的战略核导弹,其中两款“大国重器”是首次公开亮相,这就是巨浪-2潜射远程弹道导弹和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这两款最新一代弹道导弹是我国战略核力量的重要支撑,尤其是在装备方队最后出场的“大轴主角”东风-41洲际战略核导弹,是火箭军全面强化陆基战略威慑能力的重要奠基石。

  陆基战略威慑迭代升级  

  火箭军成立于2015年12月31日,其前身是第二炮兵。在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式上,第二炮兵在成军18年后首次向全世界公开亮相,展示了我国第一代战略核打击装备东风-4远程弹道导弹和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等新型主战装备。在19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式上,展示了新型东风-31陆基机动战略弹道导弹,尽管被排在装备方队最后一个出场且只有3辆导弹发射车,但这标志着我国第二代战略弹道导弹的问世。

  在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东风-31甲战略核导弹方队仍然在装备方队中最后出场,12辆导弹发射车的整齐阵容令世人瞩目。在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东风-5B战略核导弹方队首次进行了公开展示,这是我国第一款携载多弹头的陆基战略洲际弹道导弹。在2017年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式上,东风-31甲改核导弹方队进行了首次公开展示。

  在陆基、海基和空基“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体系中,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始终是主力装备之一。它可采用不同的发射方式,如地下井发射、车载机动发射、铁路机动发射等。火箭军现役装备多个型号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其中,东风-5B是地下井发射方式,东风-31系列和东风-41是车载机动发射方式。

  从国内外情况看,深埋地下的加固式弹道导弹发射井结构复杂、技术难度大、抗毁能力强,甚至可抗击数十万吨级核弹头的直接命中而不会对井里导弹造成致命损伤,导弹可在发射井里长期配置和战备值班。如美国空军部署400枚地下井发射的“民兵”-3陆基洲际弹道导弹,俄罗斯战略火箭兵部署数百枚地下井发射的“白杨”-M等多型陆基洲际弹道导弹。而东风-31系列和东风-41采用多轴式导弹运输-起竖-发射三用车,公路机动速度快,并具有一定的越野机动能力,可利用导弹洞库、发达公路运输网以及预设导弹发射阵地等,实现较大范围的快速机动作战,具有较强的战略生存能力。

  陆基洲际弹道导弹的火箭发动机分为液体燃料和固体燃料两种类型。我国第一代弹道导弹东风-4和东风-5系列采用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东风-31系列和东风-41采用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由于液体火箭燃料大多采用四氧化二氮等氧化剂和偏二甲肼等燃烧剂,具有一定的毒性和腐蚀性,通常在导弹发射之前加注燃料,就像发射卫星的液体燃料运载火箭一样,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很难做到快速反应。所以国际上第二代洲际弹道导弹改用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燃料固化黏结在导弹弹体之内,实现了弹体结构简单化和导弹小型化,只要在平时储备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稍加检测即可实现快速发射,从而大大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

  但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也有自己的优势,就是推力大且易于调节推力大小、综合成本低,如俄罗斯新一代“萨尔马特”重型洲际弹道导弹就采用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为了克服发射之前加注燃料对快速反应时间的负面影响,可采用可贮液体燃料技术,即平时就把燃料加注在导弹的燃料箱中,这样一来即可实现液体燃料弹道导弹的快速反应和快速发射。

  海基战略威慑快速增强

  海基战略核力量是“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和潜射洲际弹道导弹的组合体,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和中国都拥有海基战略核力量,其中英国仅部署海基战略核力量。俄海军库尔斯克级多用途核潜艇也可配备核弹头巡航导弹,执行对岸基目标的远程战略核打击作战任务。美国海军现有4艘改进型俄亥俄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各配备154枚“战斧”巡航导弹,主要执行水下远程常规打击任务,但该型巡航导弹具备改装核弹头的能力,且美国陆军曾经实战部署过配备核弹头的BGM-109A“战斧”陆基战略巡航导弹。


伍佰目录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图片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联系邮箱:tsk@qq.com

快速链接

最新收录

最新点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