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洋:中国探月新地标
这是一个了无生机、尘埃遍布的沉寂世界。
满月之夜,当我们把天文望远镜对准月球,会发现月亮左侧有一片巨大的暗区。
2020年12月1日,一位来自38万公里外的中国“客人”,造访了沉寂51年之久的月球风暴洋。
月球风暴洋附近第一次迎来地球 “客人”,是在1966年2月3日。
那一天,来自苏联的月球9号探测器首次成功完成月表软着陆。它向世界宣告:月球表面是坚固的,人类完全可以降落在月球上,不必担心会陷入月壤之中。
此后,勘测者1号、月球13号、勘测者3号、阿波罗12号等“来客”,络绎不绝地造访风暴洋,这里俨然成为“探月地标”。
当中国嫦娥五号探测器缓缓降落到月球表面,登陆风暴洋从未有人涉足过的东北部,许多人在心中为这一瞬间配了音——
“砰”!
在人们想象中,这是嫦娥五号在月球着陆的声音,也是高悬已久的心脏终于落地的天籁。
月球上的风暴洋,没有经久不息的风暴,也没有无边无际的大洋,却在无数人心中掀起万顷波涛。
此刻,月球上这个面积最大的月海,迎来一个全新标签:中国探月新地标。
登陆选址:月球,请回答
1200多年前,月明之夜,唐代诗人李白写下“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
诗人想象的“月中桂”,实则是月面黑暗部分,即月海区。
而今,通过天文望远镜遥望月球,一幅浩瀚的图景呈现眼前:小型的月海和众多的环形山、岛屿,共同构成那“荒凉的壮美”。
此次,嫦娥五号的登陆区域是月球上唯一被称为“洋”的月海——风暴洋。这个位于月球西侧的月海,势力范围冠绝整个月球,占据了北纬60°至南纬20°、西经85°至东经10°之间的区域。
嫦娥五号的着陆地点在风暴洋吕姆克山脉以北地区。与其他采样地点相比,嫦娥五号选取的着陆点纬度更高,且此前从未有人涉足。
虽然中国探月工程起步晚,但每一步都稳扎稳打,每一个选址都颇具考量。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行星科学研究所肖龙教授参与了嫦娥五号采样点的选址工作。他表示,着陆点要远离以往的着陆采样区,要有与以往不同的样本,能回答以往尚没有解答的科学问题。
2009年3月1日,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成功撞击月球,为我国空间探测器软着陆打下了基础。这是中国人首次在月球表面留下痕迹。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携“玉兔号”月球车成功实现中国首次月球软着陆。综合考量多种因素后,着陆地选择在月球雨海西北部的虹湾地区。嫦娥三号成为虹湾地区的首位“访客”。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着陆。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中国探月工程在前人走过的路上,走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创新之路。
吕姆克山脉有月球上相对年轻的火山,样品有很大的研究意义。美国《科学》杂志报道称,此处可能在大约13亿年前发生过火山喷发,晚于绝大多数月海玄武岩的喷发。
从太空俯瞰,这座以德国天文学家吕姆克命名的巨大山丘,高耸而独立,底部直径约有70公里。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熔岩平原较为平坦,有利于探测器着陆。
风暴洋富集铀、钍、钾等放射性元素。嫦娥五号采集的样品,将有助于了解吕姆克山的表面成分,并对月球火山作用的持续时间、月球大型撞击事件的发生时间提供参考。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介绍说:“每一个着陆点的选择,其实是工程上的安全性、技术上的可行性,以及科学上的丰富性,以这三点共同考量。”
人类过去的采样返回任务,要么是载人登月,通过宇航员携带不同的工具去采样,然后将样品带回地球;要么像苏联那样,用一个单一的采样装置去月球采样,每次采样量大概一两百克。
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副总设计师彭兢说:“中国这次瞄准的是采到公斤级样品。”
“部分样本将单独存放,免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还有一些将被留作公开展示。”嫦娥五号任务副总设计师李春来说。
为世界探月作出新贡献
如同地球上的地貌都有单独的称呼,月球上的山脉沟壑也有自己的名字。
普通人或许分辨不出它们的区别,但这些地形地貌的名字却并不陌生:亚平宁山脉、阿基米德环形山、阿尔卑斯大月谷……
给月球地貌起名的历史,大约源于17世纪。
1609年,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到月球的高山凹地。他用自己家乡的亚平宁山脉给月球最大的山脉命名。
意大利天文学家里乔利将月面的暗区称为海,并赋予它们一些浪漫的名称,比如雨海、静海、酒海、风暴洋等。
后来,人们熟悉的科学家、宗教人士、神话传说、地球地貌等,渐渐变成了月球上一座座山、一个个谷的名字。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成立后,月球地名的命名实行了标准化管理。今天,月球上已有9000多个区域有了各式各样的名字。
目前,月球上以中国元素命名的地貌共有27个。然而,这些名字并非全部由中国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