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工兵接力书写献身国防传奇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 本报通讯员 滕国华 李影博 乔燕青
工兵,被誉为战场上的开路先锋,不仅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而且要有钢铁般的意志,必须“吃得苦,霸得蛮”。
在辽宁省沈阳市,有一家祖孙三代都是工兵。他们接力献身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不同年代发光发热,三代人荣获1个一等功、4个二等功,还曾获得全军学习成才标兵等荣誉。他们是30后管宗礼,60后管序东,90后管泰然。
祖孙三代担当使命砺初心
1957年,19岁的管宗礼怀揣保家卫国的信念来到本溪,成为一名工兵。他随部队转战白山黑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由于管宗礼和爱人工作繁忙,儿子管序东出生后就被寄养在朋友家。直到上幼儿园,管序东才回到父母身边。每年寒暑假,管序东都会跟着父亲在部队工地上挖地道、架铁丝网、背水泥柱。
转眼,管序东到了服役年龄。在父亲的鼓励下,管序东来到“雷锋团”前身某工兵部队,成为家里的第二代工兵。
入伍后,管序东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文化知识,考取原大连陆军学院。毕业后在军区机关工作,由于表现优秀,他被选送到国防大学深造。
然而,深造回来的管序东放弃军区机关发展的机会,坚决要求到某工兵团。
2010年7月,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发生特大洪水灾害,管序东带领部队奔赴一线。在解救两名落水战士和3名群众后,管序东被洪水卷走,幸好被一棵大树拦住才捡回一条命。
2011年,管序东的儿子管泰然被分配到某工化营,成为老管家第三代工兵。
亲友对此很费解,两代人为国防奉献一生还不够,为什么还要第三代也扎进去?管宗礼却说:“工兵部队的苦累和风险我能不清楚吗?但玩命的工兵不只留给别人,我们家的人应该继续上!”
2014年9月,管泰然所在团受命组建维和大队,远赴西非马里执行维和任务。
在异国的8个月,面对战乱和埃博拉、疟疾等传染病威胁,以及恶劣的气候条件,管泰然和33名维和战友3次挺进被武装分子控制的沙漠腹地,成功应对小股武装人员50多次偷袭、迫击炮弹袭击等,圆满完成多项工程任务。
言传身教红色基因代代传
管宗礼的人生经历,就是一本革命传统教育的活教材。在部队时,他曾参加雷锋同志的追悼会,并成为学雷锋先进分子。后来,他被调到原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当宣传干事,采写报道过雷锋班的先进事迹。
管序东上学后,随父亲工作单位变动多次转学。无论走到哪儿,每年寒暑假他都要到部队接受锻炼。直到自己也穿上军装成为“雷锋团”的一员,管序东正式在一线摸爬滚打,参加指挥所搭建、爆破、架桥、布雷。
管泰然虽然没能成为雷锋生前所在部队的一员,但管序东一直用雷锋精神教育孩子。利用管泰然休假在家的时间,管序东带他到抚顺雷锋纪念馆接受教育,讲述雷锋精神。
当兵第二年,管泰然报考军校落榜,一度心灰意冷。
管序东赶到部队,没有讲大道理,而是把儿子带到老战友关喜志的墓前。孩提时,管泰然就常跟着关喜志一起玩耍,对他的事迹再清楚不过。
那年,在永吉县抗洪抢险战斗中,管序东捡回一条命,可他的战友、团参谋长关喜志却献出生命。
当时,暴雨冲垮了一处化学原料厂,上千个化学原料桶顺着洪水滚入江中,如果发生渗漏,后果不堪设想。关喜志临危受命,带领官兵奔赴丰满水库架设浮桥堵截打捞。
由于水流湍急,浮桥被洪水冲断,他们乘坐的汽艇顺流而下被吸向大坝闸门。危急关头,关喜志下令跳水。在湍急的水流中,关喜志将身边战友推出,自己不幸被洪水吞没。
在关喜志墓前,管序东轻轻抚着墓碑说:“喜志,泰然当兵了,我们有接班人了。”次年,管泰然选择套改士官,继续服役。
薪火相传新起点上再冲锋
厚厚一叠立功受奖证书和奖章奖牌,述说着三代工兵献身国防事业的功绩。但管家人没有把荣誉作为炫耀和享受的资本,而是把它们当作新的起点。
根据组织安排,管序东这名一直冲锋在前的老工兵依依惜别战斗一线,从某工兵团政委岗位先后转任人武部部长、干休所所长,始终保持干劲不衰减、标准不降低。去年,管序东光荣退休。
由于在马里维和任务中表现突出,管泰然荣立二等功。回国后,每名维和队员可以休一个月探亲假。管泰然和大家一样,早已归心似箭。然而,组织安排他给兄弟部队做报告,管泰然二话没说,接受了这个光荣的任务,深情地给战友们讲述中国维和官兵经历的酸甜苦辣和生死考验,大力弘扬祖国至上、大爱无疆的中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