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刀连”83载淬火成钢
记武警云南总队某支队机动一中队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 本报通讯员 杨 玺 马艺训
7月的滇西烈日当空,莽莽群山在红土地上绵延,一座座被晒得泛黄的野战帐篷,组成了庄严阵列。这是奉命守护边境安宁、在此驻训维稳400多天的武警云南总队某支队机动一中队临时营区。
走进独一无二的帐篷荣誉室,数百面被战火硝烟浸染的战旗,一个个写满拼搏荣誉的奖杯、记录辉煌战绩的奖牌,讲述着这支英雄部队的83载辉煌历程。
78年前,为了民族独立和尊严,中国军队曾在这里与入侵日寇殊死拼杀;如今,西南边境口岸商贸繁华,这座边城一派繁荣安宁景象。
部队官兵以帐篷为家,日夜与黄沙红土为伍,与星空夜色相伴,守护在这座临时的帐篷营地,守望着祖国的西南大门。
把荣誉写在血染战旗上
南疆某训练场,担负驻训任务的武警云南总队某支队机动一大队刚结束夜间战斗射击训练。返回宿营地时,又接到上级下达的紧急拉动命令。
夜色下,全副武装的官兵迅速跑向预定地域集结,全大队按照行动预案有序展开演练。
担负尖刀任务的一大队机动一中队刚出营地就遭遇小股“敌人”袭扰,中队长王学海一声令下,官兵们迅速成多路战斗队形,利用夜幕掩护前出接敌,展开激烈交火。短短10分钟,王学海连续下达20余组战斗命令,成功抵御了“蓝军”袭扰。
凌晨2时,“蓝军”调整策略,利用假袭哨兵作为诱饵,从兵力薄弱处隐蔽潜入营内开展破坏。危急关头,指导员戴东杰迅速调整兵力,严密封控外围,内围采取拉网式搜索排查,最终将深入区域内的“蓝军”悉数抓获。
一中队诞生于抗日烽火的1937年,历经百团大战、淮海战役、两广战役和西南剿匪等百余次战斗洗礼。1979年,被中央军委授予“钢刀连”荣誉称号。
“戍守边关,每一次执勤都是战斗。”中队一班班长杨虎林说。
早在缉毒战斗一线,杨虎林就遭遇过一次生死考验。当时,他和两名战友查缉一辆可疑出租车,就在打开车门的瞬间,犯罪嫌疑人对准战友胸口连捅3刀。生死关头,他们凭借防弹衣的保护,协力将嫌疑人制服。
“未知的东西太多,你根本不知道危险何时到来。”多次参加实战,杨虎林养成一个训练习惯——双手持盾。他说,这样做更贴近实战。
从军16年,杨虎林带过多茬新兵。“让新兵们听一听先辈的战斗故事,摸一摸先辈用过的装备,比单纯的理论灌输管用得多。”他深有感触地说。
“我们中队荣立集体特等功两次、大功两次、一等功两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32次,涌现出200余名英模……”戴东杰指着荣誉室内的锦旗、奖牌如数家珍。
“只有崇尚荣誉,才能英雄辈出。”据一大队教导员张东明介绍,为厚实“钢刀”文化红色土壤,中队开办“砺兵讲坛”铸魂,组织“血色钢刀”强军故事会励志,每名官兵都有人生格言,每个班都有战斗口号。
一次,已成为将军的中队原指导员甘国江为大家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讲到动情处将军哭了,班长魏承建也跟着哭了。那是成年后,魏承建第一次流泪。
“革命先辈随时都可能牺牲,依然坚持战斗,自己沐浴着党和国家的关怀,却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从那以后,魏承建开始了跨越式成长。
那年,还是列兵的魏承建参加上级“八一”大比武,将个人全能冠军奖牌捧回中队。他先后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所在班级5次荣立三等功,还带出包括教导员在内的5名干部。
“演训场上为荣誉而拼搏的动力,来自日常队史的浇灌。”支队政委龚德锋说,中队新兵下队第一课是参观荣誉室,新任职干部第一关是考队史,每逢建党、建军等重要节日,中队都会组织官兵在荣誉室宣誓。
近年来,中队面对改革转型迎难而上,铆在训练一线钻研,破解实战化训练难题,总结了设卡堵截、蹲点守候、拉网遮断等10多种训法战法,推动战斗力快速生成。
把荣誉写在百姓口碑里
“民心是永远的根据地”。武警云南总队政委黄天杰说,上世纪50年代,中队在挺进大西南期间荣获“千里进军模范连”“秋毫无犯、两袖清风”光荣称号。近年来,中队党支部把“内严法度、外树形象”落实到一言一行、一兵一卒。
二班战士杨金刚入伍时,对每天打扫卫生的高标准十分不解——一个临时驻地,为啥要做到厨房不见水渍、营区不见烟头?为此,他甚至还和班长顶过嘴。
“帐篷简陋,不是我们军人降低工作标准的理由。倘若连一个帐篷都打扫不干净,何谈战场打赢?”班长李世军的一席话让杨金陷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