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伍佰目录 » 站长资讯 » 站长资讯 » 互联网资讯 » 文章详细

“钢刀连”如何成为守护平安的“多面手”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142次 时间:2021-05-20

  中新网芒市9月24日电 题:“钢刀连”如何成为守护平安的“多面手”

  记者 李纯

  在中国西南边陲的某片营区内,午间的军帐如桑拿房一般闷热,夜晚的一丝凉意又令人“想盖被子”。像这样“帐篷里一天有四季”的日子,武警云南总队某支队机动一中队的官兵们已经度过了几百天。

  初到中队营地,橄榄绿色的军用帐篷与西南地区的红土地相映。这是一个没有固定营房的成建制部队,正如中队所属的机动一大队政治指导员张东明所言,随时出动、快速到达的能力正应部队“机动”之名。  

  随着对这支部队的深入了解,中新网记者发现,一中队的“机动”不仅体现在移动帐篷的“随时开拔”,更在于所执行任务的灵活多样,在于部队成为守护平安的“多面手”。

  2012年,机动一中队与公安机关开展边境联合综合治理行动。某日凌晨两点多,公安部门接到线报称,某名毒贩已逃回境内。时任排长郭昊坤带领5名武警战士,与公安干警同赴边境一处村庄。该名毒贩反应激烈,正持刀袭击家人。郭昊坤和战士们冲进屋内将其制服,从床下两个药罐里搜查出20公斤麻黄素。

  除了维稳处突的一线,机动一中队同样奋战在抗洪救灾的前沿。

  2014年7月,香格里拉上江乡发生70年来最严重的山洪泥石流。据该中队原班长钟盛国回忆,战士们当时正在进行射击训练,部队突然集合,受领救援任务后即刻出发。当晚他们安顿在一所小学内,对救灾任务进行了明确分工,第二天一早即携带工具,在被冲毁的道路与滑坡之间“自己找路走过去”。

  “现场很震惊,房子埋到只剩房顶,一个村都没了。”抵达灾区后,武警官兵们开始转移被困人员、抢救物资,粮食、牲畜、摩托车“全都用手刨”。卢学良仍记得大雨中泡在水里,沙子流进衣服磨得皮肤生疼。“晚上就睡在堤坝边上,洪水冲来的声音很响。”

  八天八夜,武警官兵共转移受灾群众185人,抢运粮食22.5吨、牲畜102头,搬运沙袋800余个,加固河堤3公里,搭设救灾帐篷20顶。当地百姓送来一筐筐鸡蛋,表达对人民子弟兵的感激。

  “干工作的标准,体现了部队的战斗力。”卢学良的这一观点,不仅体现在武警战士们抗洪抢险时的艰辛与危险,也体现在海关执勤期间应对的诱惑与威胁。

  2016年,中队赴深圳海关执行执勤任务。某天,一名“水客”找到正在执勤的卢学良,硬要塞给他一大把港币。“我有东西被海关没收了,帮我拿一下。”见卢学良不肯收,他又表示,还将拿出2万港币“表示感谢”。“我直接抓住了他的手,扭送他到了海关公安。”卢学良回忆说,这样的诱惑在执勤期间经常出现,都被武警战士们“无情拒绝”。

  驻训维稳、抢险救灾、海关执勤、反恐处突……在张东明看来,机动一中队的特殊之处在于“养兵千日,用兵千日”。“全时段、全地域、快速到达,执行急难险重任务。”任务性质的多样、多变造就了中队“流水的营盘,铁打的兵”。

  大队长赵涛则拆字解释道,部队的快速行动只能代表“动”,“机”则体现在战士们随时准备、随机应变的能力。探究能够胜任多样化任务的原因,他指出,中队“钢刀精神”的传承是首要因素。

  机动一中队的历史可追溯至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在1979年2月的某重大军事行动中,部队因其战功被中央军委授予“钢刀连”荣誉称号。成立83年来,该部队历经9次重大调整,237面(个)锦旗、奖章始终跟随部队“机动”,陈列在营区内的荣誉军帐中。

  一支部队获得的荣誉,既是对其战斗力的认可,也是对能力建设的提醒。现任中队长王学海认为,正是有了这份上进心,中队各方面的制度更严、标准更高,在练就过硬能力的基础上,成为守护一方平安的“多面手”。

  2018年,机动一中队再度经历“脱胎换骨”的结构调整,自身建设也有了新的精神内涵。王学海告诉中新网记者,除了敢打必胜,“钢刀精神”还应该包含白手起家时的“必胜信念”、发展壮大时的“韧劲十足”、遭遇挫折时的“越战越勇”。他称之为“新的‘钢刀精神’”。(完)


伍佰目录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图片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联系邮箱:tsk@qq.com

快速链接

最新收录

最新点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