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应森: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唱在抗美援朝纪念塔下的英雄赞歌
金秋九月,我应邀来到丹东,登上了鸭绿江畔的英华山。
俯瞰山下,鸭绿江水静静流淌,横跨江上的“鸭绿江断桥”弹痕累累,默默地向人们展示着70年前的一次伟大跨越,记录着当年的烽火岁月。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雄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似乎在我耳边响起。
70年前,千百万中华好儿女从这座桥上跨过鸭绿江,打响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维护世界和平与人类正义的枪声。
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纪念日。英华山上的抗美援朝纪念馆经新一轮改扩建,于9月19日抗美援朝70周年前夕重新开放。
走进抗美援朝纪念馆,1000余幅珍贵历史图片、20000余件珍贵文物,我看到了在松骨峰、长津湖、清川江、上甘岭、两水洞、云山城等重大战役中浴血奋战、不畏牺牲的志愿军身影,看到了毛岸英、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战斗英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看到了在中国人民面前垂头丧气、签下停战协议的美国将军。
陪同我参观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副馆长张校瑛对我说,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表明,中华民族有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气概,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丹东军分区政治委员靳军告诉我,在丹东市近日为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举行的“英雄城市寻英雄”活动中,孙景坤、张恒志、谢长平几位在世的志愿军老战士,用生活中的淡泊名利、战场上的舍生忘死,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些“最可爱的人”。
英华山上,镶嵌着邓小平同志题名的抗美援朝纪念塔高耸云天。
站在纪念塔下,我想起双手抓住被炮火炸断的电话线、确保通信畅通的张恒志,耳边似乎听到了电影《英雄儿女》中那荡气回肠的呼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肃立、默哀、敬礼!正是近300万志愿军将士、近20万志愿军英烈,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自己的血肉之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永恒的精神
上甘岭,在这个仅3.7平方公里的山头阵地上,志愿军将士与侵略军反复争夺、殊死较量了43天。敌人的大炮、坦克、飞机轮番进攻,山头被炮火削低了2米,志愿军阵地仍然如铜墙铁壁,终于迫使敌人停止了对志愿军的大规模进攻计划。
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孙占元等38名英雄与敌人同归于尽;上甘岭的坑道中,志愿军战士“一把炒面一把雪”;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将士在零下40摄氏度的掩体中俯卧10余天。这些被冻僵的英烈被发现时,依旧手握钢枪,保持着战斗队形。
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的浴血奋战,迫使侵略者于1953年7月27日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结束。
陪同我一起参观采访的军分区政治工作处干事崔鹏对我说,抗美援朝打出了中国的国威、打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军威,打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抗美援朝纪念馆资深讲解员张美女士说,抗美援朝精神就是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祖国和人民甘于奉献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人类和平与正义的国际主义精神。
在近日丹东军分区新兵入伍前,新兵代表到丹东光荣院看望了“上甘岭英雄”孙景坤老人, 孙景坤他高兴地告诉即将走进军营的新战士说,作为一名抗美援朝老兵,我希望你们听党指挥,苦练本领,“将抗美援朝精神发扬光大。”他用一个庄严的军礼,向年轻的新战士表达着自己的期许。
强大的动力
抗美援朝纪念馆陈列馆的结束语,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我们要把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懈奋斗。
我一位在丹东市政府相关部门工作、刚刚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老战友宋吉忠对我说,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为丹东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丹东人民也丰富了抗美援朝精神具有新时期要求的新内容。
丹东军分区政治工作处主任郑泽向我介绍说,今年2月4日,丹东东港市东兴园社区党委书记战励在抗疫一线接到了一个电话,打来电话的,是住在福利院、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战士汤继润。已经92岁高龄的汤继润老人告诉战励,自己要将一万元积蓄捐赠给社区:“全国都在努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社区工作更是辛苦。我是个老党员,能做的就是这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