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医院”一跑就是14年
在军队医院的序列中,有这样一所专科医院——他们为部队量身定做的“车载医院”,14年来行程9万余公里。“高原行”“西部行”“边防行” “海疆行”“震区行”……他们的足迹遍及许多边远基层单位。
“为军服务无上限,巡诊路上不停歇。”基层官兵为他们竖起大拇指。本期“特别关注”,带你走进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
牙齿虽小,却事关部队战斗力——
“车载医院”应运而生
这是十几年前央视播发的一条新闻:隆冬时节,正在执行海上任务的某部下士小朱面部肿大、高烧昏迷,一度危及生命。情急之下,舰队出动直升机奔赴任务海域展开救援。事后经医院诊断,小朱是因为智齿冠周炎感染,引发高烧不退。
那一年,看到这则新闻的原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院长赵铱民很揪心:基层官兵的口腔健康状况到底怎么样?治疗到底能不能跟得上?
不久,医院成立的调研组出发了。他们走访全军多个部队,并为每名官兵做了一次口腔检测。最后,调研组发现:相当高比例的官兵患有龋齿、牙周炎和牙齿松动,而牙病的有效治疗率不足10%。
在某海岛,官兵牙齿患病率竟高达87%;5名领导干部中,有4人牙齿松动。
在某边防部队,上等兵小刘长期受牙病的困扰,睡觉难入眠,训练没精神。市区的口腔医院远离营区150多公里,来往一趟不容易,小刘常常就这样忍着。
牙齿虽小,却事关部队战斗力!研究发现,军人在应激状态下,由于紧张、疲劳等引起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失衡,可导致诸多口腔疾病发生。因训练磕碰造成牙齿断裂、脱落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
媒体记载:在索马里、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口腔疾病患病率高达23.2%,因口腔疾病导致的美军非战斗减员占17%。因此,美军通常配备有牙医。
拿着调研报告,面对基层官兵的口腔健康现状,赵铱民也感到很无奈。治疗口腔疾病不是简单的问诊拿药,它是众多医学门类中比较“专”的一门,需要专业人员、专业设备。但国内几乎所有口腔医院均集中在大中城市,一线官兵很难到口腔医院就诊。同时,由于口腔疾病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自我修复能力,官兵对牙齿疾病重视不够,往往贻误最佳治疗时机。
“基层官兵需要我们,作为全军唯一一所口腔专科医院,我们应该走出去!”在院党委会上,赵铱民的话引发“一班人”的共鸣:服务基层,责无旁贷。
那次的党委会开得很热闹。赵铱民又提出,口腔诊疗离不开专业化设备,否则,即使人下去了,缺少设备依托,很多口腔疾病无法诊治。最后党委决定:尽早研制改造一款数字化野战式口腔医疗车。
然而,他们查遍文献,却未发现具有此种功能的车辆信息。院党委态度坚决,没有经验,自己创造。
拿手术刀的医生却要拿起搞汽修的扳手,当时很多人不看好。有几个科室的同志直接找到院长,建议取消方案:“上级没有指令性要求,我们何必为难自己,组织人员下基层走走就行了。”为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全院军人大会上,赵铱民用一组组数据、一张张基层官兵的口腔照片作动员。
研制方案不变,时间节点不变。56个日日夜夜,他们近百次与某汽车改装厂对接方案,相关几个科室的同志40多次往返汽车改装厂、医疗器械厂参与改装调试。
2006年年初,这辆配备2台固定椅位和3套便携式牙科椅位,装备有牙科X线、车载消毒、技工制作等系统的数字化野战口腔医疗车改装成功!
新车开回来那天,全院像过节一样热闹。业内专家参观后认为,这辆医疗车的设备相当于一个中心医院口腔科的实力,堪称国内首个“数字化流动口腔医院”。
来了一支不一样的医疗队——
一路传递真情真爱
2006年7月3日,由时任院长赵铱民亲自带队、30多名骨干组成的医疗队首次出征。全体队员在队旗下宣誓:“服务基层,不怕艰苦,不怕牺牲!”
然而,他们出发后没多久就遭遇险情。护士长赵蕊妮至今清晰记得,那天突降大雨,为趁着天黑前赶到部队,车辆在3米多宽的路上行驶,一侧是悬崖,一侧是峭壁,医疗车雨刮器磨坏了,驾驶员根本看不清前面的路。赵蕊妮从副驾驶位置探出半个身子擦洗挡风玻璃。这位曾在极寒偏远的新疆阿勒泰当过兵、吃过苦的“女汉子”禁不住大声感叹:“不出远门体会不到行路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