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多“跑腿”,官兵少“跑路”
——火箭军参谋部某队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基层减负新闻调查②
统计上报人员在位、车辆动用信息,是基层文书的一项日常工作。然而5月中旬,记者在火箭军参谋部某队采访时发现:忙忙碌碌一上午,综合保障连文书朱国文始终没有涉及这些事。
见记者不解,朱国文解释说:这活儿,现在有“人”替我干。
那“人”是谁?来到该队营门口,记者恍然大悟:朱国文口中的“人”,原来是智能门禁系统。随行的队领导冉青介绍,人员车辆进出营区,人脸指纹、车牌号码等“身份信息”会被这个系统实时采集,并显示在“军营态势大屏”上,供队领导、机关干部和基层主官掌握。
聊起这个“好帮手”,正在执行作战值班任务的参谋张亚男感触颇深:“以前,为了一组组数据,电话一个个打,文书一趟趟跑,耗费了很多时间精力;而今,各种情况信息一目了然,分分钟就能完成统计报备,省时又省心。”
“我们引入这些信息化设备,就是想改变当前的一些工作方式,让数据多‘跑腿’,官兵少‘跑路’。”一句“省时又省心”,让冉青打开了“话匣子”:军营不是脱离社会的“另一个世界”,时下“五多”问题之所以久治不绝、屡禁不止,与一些工作方式方法滞后不无关系。
就拿“官兵基础信息年年报、反复填”来说,通过建立数据库来解决其实很简单,不少单位想过,也做过。可从基层反馈来看,大多成效不明显,一到用时,机关还是追着他们反复要数据、催材料。
对此,有切身经历的部队管理参谋司端贺很有发言权。他介绍,以前那种数据库,说白了就是储存在电脑里的几张Excel表格,各部门难以实现信息共享。即使安排专人打理,也不过是把各个基层文书的工作量转移到这个“专人”身上,“一个个数据复制、粘贴,没啥技术含量。”
记者了解到,为解决这种登记统计负担,该队正在构建一种只需输入官兵姓名、籍贯、入伍年月等信息就能供各方一键调用的数据库。“从技术层面看,做成这件事并不难,关键在于愿不愿做、想不想干。”冉青举了一个例子,以前派遣车辆,他们大多跟着“感觉”走,哪辆空闲就派哪辆;如今,他们可以在“军营态势大屏”看到车况和状态,做到精准派遣、科学调度。
“别小看这些变化,我觉得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带记者参观其他信息化设施,向记者展示该队新一轮信息化建设方案,冉青兴致勃勃地说,“部队每年都会产生大量训练数据,如果能借助信息化手段对这些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分析,一定能从中发掘更大价值,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看来,利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为基层减负、让数据服务于战斗力,已成为该队官兵共同关注的一件大事。
采访感言
让“沉睡”的数据流动起来
■邓东睿
“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引用这一经典论述分析为基层减负,可以得出这样一条结论:不解决转变工作方式的问题,减负就是治标不治本。此言或许有些偏激,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基层官兵的心声:一些陈旧的工作方式、工作套路,已到不得不改的地步。
“让数据多‘跑腿’,让官兵少‘跑路’”,这话既蕴含“少麻烦基层官兵”的减负理念,也诉诸“多使用信息化手段”的工作方法。诸多案例提示我们:练兵备战、部队发展、基层减负中的很多难点、堵点、痛点,都可以通过“数据+”“信息+”助力解决。
一位基层作训参谋曾在年终岁尾面对满柜子的材料、数据慨叹:“这些东西要是能用起来,该有多好!”身处信息时代的这一叹,道出了未经分析、整合、分发的数据只是一堆无用数字的真相,喊出了多少数据信息等着我们去挖掘、处理、运用,进而服务于战斗力建设的呼声。
而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呈井喷式涌现,并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生活。要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必须运用新技术、拥抱新时代。让“沉睡”的数据流动起来,正是推动部队建设发展的务实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