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疫情防控看未来战场分级救治
引言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疫”行动中,军地卫勤力量创新举措,建立了“方舱医院、定点医院、危重症医院”构成的分级救治体系,对疑似、轻症和中、重症患者进行分级、分类、分流救治,有效提高了治愈率。这种分级救治模式,来源于战争实践,并在战场卫勤保障行动中不断发展。未来,分级救治将以更加灵活、高效的组织形式,登上信息化战争舞台,为维持、提高和再生战斗力提供有力支撑。
完善基于实战的救治分级
伤病员救治是战时卫勤保障的中心工作,关系官兵生命,关乎部队士气,影响作战胜负。分级救治是战时卫勤保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从“就地治疗”和“单纯后送”发展起来的。冷兵器时代,伤员一般实行就地、随队治疗。进入火器时代,通常把火线伤员转移到环境比较稳定的后方进行集中救治。在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军队对伤员在战地简易处理后送往后方医院,实施分阶段救治。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面对批量伤员救治的难题,世界各国有意识地按照“阶梯”组织实施伤病员救治与后送。我军经过丰富的战争实践,在朝鲜战争中,基本形成了“三区七级”的分级救治模式。实际上,分级救治是在出现成批伤病员和救治环境不稳定时,将救治活动分工、分阶段、连续组织实施,有效破解批量伤病员出现和战场医护不足、床位有限之间的客观矛盾,提高卫勤保障的质量和水平。此次战“疫”行动中,军地医疗机构通过分级、分类、救治和后送,将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过程,从时间、距离上分开,由若干救治机构分工实施,共同完成,极大提高了救治效果。未来战场上,随着作战样式的革新、作战编成的变化、保障需求的增长,以及技术和装备的进步,分级救治的组织形式将不断改进。
未来信息化战争,提高伤病员救治效率和效益的基本策略是简化医疗救治阶梯,前伸优良救治技术,加快后送速度,构建“前沿稳伤、立体后送、阶梯救治、前伸加强”的分级救治模式。在各个救治阶梯中,前一级救治为下一级争取时间、打下基础,后一级救治对前一级进行继承和完善,但救治分级并非一成不变,需要着眼实战进行灵活调整。为此,应当转变以某一军种为主导的做法,确立更加适用于各军种特点的组织形式,统一调配、部署救治和后送力量,统一对三军伤病员实施救治与后送;转变以建制为主的思想,确立以支援为主的理念,在分区分级的基本原则下,尽量简化救治阶梯,将野战医疗所、专科手术队等优质力量前伸配置;转变逐级后送为主的方式,拓展立体后送手段,利用卫生列车、卫生飞机、救护直升机、医院船等平台建立救治分级,越级后送伤病员,切实提高救治与后送效率。
打造卫勤战救“四条链路”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救治技术是基础。国家先后出台多个版本的诊疗方案,军队和地方政府也推出各具特色的诊疗措施,目的是为新冠肺炎患者提供科学、安全、有效的疾病救治技术。战场医学救治技术是军队卫勤力量保障打赢的看家本领。战创伤与战时疾病的救治与一般临床伤病治疗有显著差异,致伤机理和处置措施有火器伤的独特规律。据统计,战时治疗一名普通伤员平均涉及16个专科,复杂伤员可能涉及50多个专科。未来信息化战争中,与“死神”抢夺战友生命,需要打造完整、高效的卫勤战救链路,最大程度提高伤病治愈率。
技术决定战术,战术牵引技术。卫勤战救技术链,既取决于技术本身的进步,也取决于科学运用这些技术的勤务技能。未来战场,应当着眼卫勤战救重难点,打造“四链”。首先是战伤救治链。应遵循战伤救治规律,着眼急救到康复的基本过程,瞄准初级到高级的技术体系,打造“战场急救、紧急救治、早期治疗、专科治疗、康复治疗”的技术链路。同时,针对现代战争枪伤比例下降,炸伤、烧伤、冲击伤、复合伤、海水浸泡伤增多,新概念武器伤渐露端倪的趋势,重点发展军事特色医学,加强急救、骨科、胸外、脑外、烧伤、重症、麻醉等战创伤救治和高新武器损伤防治专业建设,提升医疗机构技术水平。其次是疾病预防控制链。着眼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打造“流行病学侦察、疾病监测预警、健康教育、卫生监督、突发卫生事件处置”的技术链路。第三是核生化医学救援链。强化军队在核生化应急医学救援中的主导地位,强化潜艇、空勤等人员的特勤保障能力,打造“侦、检、消、防、救、送、治”的核生化医学救援链路。最后是不可或缺的卫勤战救组织链。应着眼批量伤员救治的组织,打造卫勤力量“编成、携装、投送、展开、感知、指控、救治、接送、导诊、供应、补充、维修”的勤务链路。
把握战时分级救治“两个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