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黄山4月13日电(刘浩)“太平猴魁之所以独占茶中魁首,得益于优渥的高山生态环境和精湛的古法制作工艺。”13日,第十五届太平猴魁茶文化旅游节在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猴坑村举办,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绿茶制作技艺(太平猴魁)代表性传承人方继凡致辞时说道。
开园仪式上的茶王庆表演 刘浩 摄
太平猴魁有“绿茶茶王”的美誉,1915年获“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金奖,百年来饮誉海内外。
茶农采摘太平猴魁 刘浩 摄
太平猴魁原产地在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猴坑村,处于北纬30度黄金产茶线上,年均气温14至15℃,年降水1650-2000mm,无霜期220-230天,相对湿度8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当日,太平猴魁正式开园采摘,进入猴坑村,位于海拔500米左右的茶园,周围山峦叠嶂,云雾缭绕,茶树枝头透出茁壮的叶芽,茶农正在忙碌地采摘。
茶园中云雾缭绕 刘浩 摄
在翠绿的茶园之中,遍布星星点点的粘虫黄板格外引人注目。黄山区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稳步提升茶叶质量安全。2020年在该区3个乡镇开展绿色防控试点,绿色防控茶园面积30636亩,共发放黄板111万张。
目前,黄山区已在全区范围推广应用“粘虫黄板+生物农药+生态农艺”绿色防控模式,推进全域茶园农药面源零污染。
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与科学的病虫害防控技术,保证了茶树生长品质优良。
此外,传承百年的太平猴魁制作工艺也是该茶引领风骚的重要原因。1900年太平猴魁首创于太平县(今黄山区)猴坑,因茶品质为尖茶之魁,故定名为“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茶制作技艺2008年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方继凡成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太平猴魁的茶形与一般绿茶不同,是柿大茶良种经过多道手工工艺制作,形成两叶抱一芽,外观扁平挺直,色泽苍绿。
“制作太平猴魁茶需要摊放、杀青、理条、烘焙等十余道工序。”方继凡说,其中杀青和理条步骤极为关键,杀青时要选用平口深底铁锅,锅体温度控制在150℃至180℃左右,每锅投叶量约50克,用手轻轻翻炒,边炒边抖。理条又叫捏尖,将猴魁的一芽两叶用手捏成条索并理直,一枝枝平伏在筛网上,茶叶不相互折叠、不弯曲、不粘靠。力度适中,既不能破坏猴魁的茶汁,又要保证其条索紧结不散。
“这非常考验工匠的手上功夫”。方继凡一遍讲解,一遍演示杀青,只听得鲜嫩的茶叶与高温铁锅接触,发出滋滋的声响。
一个制茶班子10人,每人每天仅能制出一斤左右的干茶,一斤太平猴魁干茶需要鲜叶约1800根。
太平猴魁干茶魁伟壮实,形如刀剑,白豪隐伏,色泽苍绿,泡在玻璃杯中,叶影水光,形色美观。方继凡说:“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
太平猴魁核心产区猴坑村茶园面积5400亩,2020年合计产茶14万斤,产值6860万元,成为全国茶叶致富典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