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费两万元左右就可以免面试,被推荐到某国际知名私募基金公司实习”,去年下半年,刚上大四的西北大学男生小王,通过一家实习中介付费购买了一次实习。这几天,他如愿收到了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商科类研究生的预录取通知书。虽然实习花费很高,但他把这份实习证明视为“物有所值”的留学申请“敲门砖”之一。
近几年,媒体频频曝光“付费内推实习”的灰色产业链,在社交网站、电商平台内,搜索“付费实习”“实习中介”均能很容易找到此类机构。许多中介机构盯上了准备出国留学的在校大学生,为了在留学申请中输入国际知名企业实习经历并提交一份来自企业“导师”的推荐信,不断有像小王一样的准毕业生,寻找中介机构花钱买实习,换取留学申请中的“高光时刻”。
留学申请推荐信带来的灰色市场
小王就读的高校在国内排名并不是很占优势,要想申请国外大学重点学科,就需要有一份“亮眼”的实习经历和推荐信。他通过同学辗转找到一家“感觉比较靠谱”的中介机构,在提交了包括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学校学历、学术背景等信息组成个人简历和几千元定金后,不到两个星期,就收到某国际知名私募基金公司的实习生录用通知书。因为当时新冠肺炎疫情向好,小王选择去该公司的上海总部实习。“中介人员专程到机场接机,一同被安排送往公司的还有一名女生。到达公司后在人力资源部门安排下办理了实习生手续”。
记者查阅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申请流程发现,在申报系统中填写实习经历和提供推荐人推荐信是官方必要条件,这类条件同样普遍存在于海外知名高校申请中。推荐信作为第三方或业内专业人士对申请学生的客观评价,多被海外高校重视。随着出国留学的学生日益增多,中介机构瞄准推荐信的需求,打起了留学生的“主意”。
小王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中介根据实习公司、岗位和实习期长短不同来进行收费,他在拿到实习生录取通知书后就需要交足全款共计两万元左右,6个月的异地实习需要自付生活费和房租,中介人员也会不时询问实习表现,“如果实习表现不好,中介宁可退款也会中止实习,怕我们砸了他的招牌”。
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在申请留学的大学生群体中,“花钱找实习”的现象并不少见,甚至有留学中介和实习中介联手,共同推荐实习岗位换取推荐信的情况存在,价格都在几万元左右。小王无奈地说:“这是一个灰色产业链,大企业实习岗位都被中介机构垄断,凭自己甚至无法接触到这类实习。花钱能够解决的问题也变得不是问题了。”
大学生小贺告诉记者,她本科学的是人力资源管理,计划到美国读商业分析专业研究生,也曾尝试自己找实习,但跨专业找实习难度很大,最后她只能选择通过付费实习“拼凑”一段与商业分析专业相关的经历。提供留学一条龙服务的中介给她介绍了一家实习中介,推荐她用1.5万元的价格购买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的战略咨询岗位实习,线上导师一对一带教,实习期两个月。和小王实地实习不同,小贺的实习完全不用通过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入职,也不用办理任何手续,最终小贺也会拿到一封推荐信。
多名准留学生告诉记者,近几年,许多“名企内推机构”在微信公众号文章中声称“免费内推”,但真正将简历提交中介机构后,他们开出了数万元的“服务账单”。北京某高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说,据他了解,有的中介打着“名企实习”的旗号招募短期游学或学习,“相当于寒暑假班”;也有部分被兜售的国际知名企业实习岗位来自共建实习基地,部分岗位落到“中间人”手中进行售卖,“需求滋生了市场。无论是应届生还是申请留学的学生,都是为了丰富个人履历,花钱搏一搏”。
疫情催生“云实习” 或助长“付费实习”
在疫情防控成为常态时,线上办公成为新模式,随之而来的招募实习生进行“云实习”也成为多数企业的主要选择。以前很难推荐到公司进行实地实习的中介机构,嗅到了“更大的商机”。
南京农业大学大三学生丽莲就没有小王幸运了。她原本打算通过中介参加香港的实习体验活动,因为疫情原因未能成行,包括丽莲在内的7名学生被中介介绍转入尼尔森公司进行线上实习。不需要任何面试,丽莲在提交简历两天后就收到了录用通知。实际实习的内容,“就是企业里的指导老师和我们创建了一个微信群。一个月的实习期,都是指导老师在微信群发一些数据包,让我们分组进行分析和报告。一周期限的任务,基本上两三天就可以完成,每周固定一次会议报告工作,还给我们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