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工程弃土让71亩低洼地变成聚宝盆
精准扶贫 科技先行
◎本报记者 矫 阳
1月7日,新建贵南高铁广西段中马岭一号隧道顺利贯通,标志着贵南高铁全线隧道贯通数顺利过半,全线正式转入重难点隧道攻坚冲刺阶段。
贵南高铁是广西首条350公里时速的高铁,预计2023年年底开通后,南宁到贵阳的通行时间将缩短至两个多小时。
在等待高铁加快建设的好消息的同时,南宁武鸣县宁武镇东王村村民潘志山也在忙着自家首次种植的三亩七分沃柑地,期盼着迎接2023年的丰收。
村里的低洼地,以前只能种一些玉米,一年到头每亩能收600斤玉米,三亩多地最多也就赚3000元。和潘志山一样,许多农户在低洼地上难以得到较好的经济效益。而这片71亩的洼地,涉及农户67户213人,其中贫困户就有12户34人。如今,依托贵南高铁工程弃土,这71亩低洼地已变成这些贫困户致富的聚宝盆。
“贵南高铁沿线有许多贫困地区,项目把高铁建设过程与扶贫相结合,大力推行推广用工程弃土改良改造荒洼地,让洼地变成利于种植的良田沃土。”云桂铁路广西公司贵南高铁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周军伟说。
潘志山算了一笔账,利用贵南高铁工程弃土进行平整后,一亩地可以种上100颗沃柑,挂果后的收益将是种玉米的16倍。
贵南高铁建设过程中,是如何让工程弃土变废为宝,把荒洼地变成聚宝盆的?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全国“富硒之乡”,南宁武鸣则是全区最大的富硒宝地,也是沃柑的核心产区。据统计,目前南宁市沃柑种植面积超50万亩。沃柑种植是当地扶贫支柱产业,不少村民是通过种植沃柑陆续摘掉了贫困的帽子。然而,在东王村71亩低洼地上种植的农户却未能尝到这份甜头。“这些低洼地,地表岩石裸露,一到雨季就遭水泡,只能长期抛荒。”潘志山说。
贵南高铁建设项目进驻时武鸣时,原计划弃土场选址在一个山坳里,然而山坳中却种着82亩沃柑,建弃土场就需要铲掉沃柑。经初步测算,算上青苗赔偿、高铁开通后的土地复垦复耕费用,修建弃土场预计得花费600余万元。
“而当时每亩沃柑年产值近5万余元,一棵沃柑树苗快则两年才能成材,原弃土场选址地里的沃柑刚准备挂果……”考虑一系列因素,周军伟感到这笔账不划算。
经过反复对现场进行踏勘,周军伟与东王村村党支部书记王文宏同时瞄上了村西南方向这块71亩的“鸡肋”低洼地。
一边要建场地弃土,另一边村民低洼地需要土方回填。“工程弃土大多是高铁线路选址上的表土,基本是宜耕宜种的熟土,弃土回填洼地,可以让村民原本贫瘠的荒地短时间内变得肥沃。”周军伟实行了“以外弃土方改良荒地”的做法。
填土后,铁路建设施工部门奔走数月,通过实地探查、环保评估、登记建档,最终在地方农业技术部门的协调配合下,对施工弃土进行土质筛选,将适合沃柑种植的弃土运到低洼荒地中,并投入机械对填铺的土地进行坡度控制,确保土方适合沃柑种植。经测算,平整土地投入人员、机力折算才花费60多万元,仅为原计划修建弃土场预算的十分之一。
“再等两年多,沃柑成熟了,这块平整后的土地预计给全村带来超过200万元的收益。”王文宏开心地说。
弃土与改造低洼地结合,一举两得。据周军伟介绍,目前,铁路部门已经将这一模式推广至贵南高铁全线,累计改良土地200多亩,有效带动了当地发展。
据了解,贵南高铁穿越毛南族、瑶族、布依族、水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国家“十三五”交通扶贫16个重点铁路项目之一,也是国铁集团铁路建设扶贫滇桂黔石漠化区精准扶贫项目。“贵南高铁开工以来,累计安排当地劳务人员就业7000余人次,支付工资超过6800万元,租用当地设备1900台,支付费用超过1.25亿元,采购当地生产生活物资累计9.1亿元。”周军伟说,贵南高铁通车后,沿线的环江、金城江,都安、马山、武鸣区等革命老区,还有少数民族聚集区将步入高铁时代。